观音菩萨的性格特征,观音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要事迹进行评价( 八 )


《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就是这种观音信仰下的反映 。小说全面表现了民间观音信仰的内容,不仅把一些流传的民间观音故事纳入到具体情节中,如观音化老母、观音现鱼篮等等,同时还通过一些热情洋溢的赞语来表达人们礼拜观音的热情 。如金头揭帝去请菩萨来降白龙 , 那菩萨降了莲台,径离仙洞,与揭帝驾着祥光 , 过了南海而来,有诗赞曰:“佛说蜜多三藏经,菩萨扬善满长城 , 摩诃妙语通天地,般若真言就鬼灵 。致使金禅重脱壳,故令玄奘再修行 , 只因路阻鹰愁涧,龙子归真化马形”;当观音帮助行者收服了熊罴怪 , 带回落伽山,又有诗赞曰:“祥光蔼蔼凝金像 , 万道缤纷实可夸 。普济世人垂悯恤,遍观法界现金莲,今来多为传经意,此去原无落点瑕,降怪成真归大海 。空门复得锦袈裟”;当观音随着悟空去五仙观,又有诗赞曰:“玉毫金象世难论,正是慈悲救苦尊,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生”删 。这些“扬善满长城”、“普济世人”、“慈悲救苦”等等的赞语正是人们对观音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看法 。
同时,我们从小说中观音和王母娘娘两位女神地位比较,可以看出观音菩萨在民众信仰中的地位 。道教的王母娘娘在小说中毫无神力,几成反面人物,而从佛教中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却是如此受到景仰 。这也反映了明朝以后,观音菩萨作为外来文化中的一名神灵,其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本土道教中的王母娘娘而占据了主要地位 。
从神魔小说的发展历史来看,以《观世音应验记》为代表的六朝观音灵验故事,竭力向读者灌输如下信念:无论遇到何种困难 , 只要一心诵念“光(观)世音(经)”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样 。在此类报应故事中,观音的形象是不定的、模糊的 , 甚而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消灾解难的符号,既谈不上什么思想性 , 更无任何艺术性可言 。而《西游记》的出现 , 观音从顶礼膜拜的符号,变成了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观音的神力与现实相联系,从抽象变成为独立的存在实体,成为了一个文学典型 。从宗教史的角度看,取经故事传播过程中对于观音菩萨的塑造,具体反映了佛教世俗化、艺术化的历程 。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 , 这集母性力量和女性美于一体的观音女神寄予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对于有创造性的文人来说,女性崇拜意识与不满于现实社会的异己叛逆精神相互联系 。唯才是举、慈悲善良的观音与不会用人、宠佞轻贤的玉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音成为悟空的良师益友 , 这实际上是作者对朦胧平等自由观念的向往,折射出母神神格的观音女神成为现实社会尤其是父权社会里一切丑陋和罪恶等的参照物和对立面 。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女性主义神话学认为 , 在中国神话传说里 , 一个女人自身根本没有地位和权利,她必须学会灵巧的手艺以便充实自己 。一般而言,神话中有头有脸的女性扮演的总是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也体现出中国神话的这一深层的文化特色,观音在作品中的“母性”品格表现得十分明显,孙悟空作为一个被佛封为“战斗胜佛”的英雄角色,对观音女神有着一种深层的母性依赖心理,观音女神对孙悟空也时常表现出一种广博的母性关爱情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