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演变过程的顺序汉字演变过程的顺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
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 , 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 , 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 , 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 。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简述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主要为以下过程:据目前出土文物表示,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夏或夏朝之前,发展到青铜时期为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周朝时演变为大篆,后在战国时被简化为小篆 。秦始皇时期民间隶书成为新书体,之后规范为楷书,最后简化成为目前通用的汉字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 , 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 , 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 , 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 。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 , 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 , 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雅逸堂吴斌老师主讲《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大篆 , 小篆,帝书,楷书,行书,草书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几个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行书)整体看汉字的演变过程,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 。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 。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 。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 。
此外 , 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 , 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 。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 。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
二、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 。古人以祭祀为吉礼 , 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 。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 。统称为“金文” 。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 , 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 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这些文字 , 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金文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 。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
三、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 。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 。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 , 结构疏密得当 , 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 。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 , 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
四、小篆
春秋战国之际,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 丞相李斯主持秦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后来因为篆法苛刻 , 书写不便由隶属取而代之 。从而掀起了汉字书写的革命,并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
小篆对大篆的改造上,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笔画上 。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笔改为圆角、软笔 。字体显得圆润舒展、规矩得体而又活泼灵动,显出很强的美感 。结构整齐,偏旁的写法和位置都比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边 , 促进了汉字的进一步定型化 。
小篆删掉大篆的繁杂笔画,省略异体字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有一整套书法理论: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像苍鹰俯冲盘旋一样 。收笔好比如鱼得水,运笔就像高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
五、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 。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 。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 。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 。
六、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 , 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 。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 。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 。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 , 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
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 , 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
七、草书
草书是楷书的变体,产生于汉代 。本是起草文稿时,潦草书写隶体而导致的一种变体,后来成为一种通行的写法,以至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 。
两汉时期的草书主要是章草 。它讲究笔墨的连贯,字与字之间、笔画之间环环相扣,虽偶有间断,但笔意仍相连 。
八、行书
行书 , 与草书一样起源于汉代,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书写较楷书简便,辨认比草书容易,以简易为宗旨 , 实用性强,便于流行 。成为人们信札往返、记事作文的首选 。书圣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 , 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
金文:始于夏商,古代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是商代书写使用的正体,与甲骨文并行使用,具有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特点 。
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条化和规范化,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 , 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
隶书: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小篆并不便于书写 , 隶人(指衙门中专掌文书的书吏)为了简约易写,大量使用了隶书 。隶书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的一种字体 。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 , 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 , 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 , 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
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 , 晋代已流行 。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 , 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
扩展资料
汉字的起源
1、仓颉造字说
传说中仓颉是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临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 。
2、结绳记事说
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并流传下去 , 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 , 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 , 由专人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久而久之,慢慢从结绳的符号中衍生出了文字 。
3、契刻记事说
这中传说与结绳记事说类似,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扳等物体上刻画各种符号与标志,表示一定意义,从这些符号中逐渐演变出了文字 。
4、洛书河图说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 , 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成了卦辞 。
5、图画说
有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与古文字对比的相似度,足以让人确信汉字由图文演变而来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给你提供个参考,详见附图 。
“人”、“天”、“火”、“牛”、“鼎”的演变过程 。
图片较大 ,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
附图:
整体看汉字的演变过程,从殷商至清末 ,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汉字的具体演变过程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 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 。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最早由王懿荣发现 。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 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来的汉字书写形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 。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一般认为它由篆书发展而来 , 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
草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特点 。
楷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 , 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
【汉字演变过程,汉字演变过程的顺序】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活动过程的三个部分,人类的心理活动分哪三个方面
- 气象局测量雨量的方法及雨量器的使用过程,降雨量的多少是怎样测量的?
- 麦子变成面粉的过程,小麦要怎么样做成面粉
- 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年龄阶段的划分是什么,幼儿园年龄段划分是怎么样的?
- 建筑石膏的凝结硬化速度,建筑石膏凝结硬化过程特点和主要技术性质如何?相比之下,石灰的凝结硬化有什么不同?
- 腌笃鲜是属于哪里的菜,江南特色菜肴腌笃鲜的精髓是什么?制作过程如何?
- 人类劳动力工具演变的代表性的时代分别是,简述史前时期劳动工具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变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 元宵在变熟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煮元宵的过程变化
- 古代内裤叫什么名字,古人对内衣的称呼都有什么,是如何演变的?
-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旅程,食物的消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