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在古代称为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在春季阳气生发之际,天气回暖,万物生长,正是春耕春种时节,故有“清明节”之称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前后,正是一年中气候最为温暖湿润、雨水最多的时候,在这个时节,空气湿度增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会超过20度,而此时恰逢清明节,因此称为“清明”,在此期间气温回升较快,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大、温度适宜、雨水丰富,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节;此时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状况 。清明前后正是春耕春种、春耕备耕时期,人们也往往在这一时期要开展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期间主要活动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多种活动 。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的起源很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形成 。我国在周朝时就已有此节日,后来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了西汉,在东汉时开始固定下来并有了明确的记载 。扫墓祭祖是我国清明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活动,它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活动,也是对大自然、对祖先和亲人的一种缅怀 。此外,由于清明节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清明节一般不允许进行野外祭扫活动或只允许在家中进行祭奠活动,因此扫墓祭祖主要有两个场所举行:第一个场所为祖先陵墓安葬地,主要活动内容为扫墓、祭祖,由于祭祀活动需要烧香跪拜;第二个场所为祖先牌位安放处,主要活动内容为扫墓放鞭炮、烧纸放鞭炮、倒香灰等,在进行祭奠活动时还要求进行一些游戏与舞蹈来加强娱乐气氛 。
二、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百花竞放 。春光明媚,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此时也是郊游放风筝的好时节 。人们将风筝高高举起,把它托在手中,边放边向空中放飞,将风筝高高抛向空中,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三、荡秋千
秋千,又称秋千柱,是用长绳或其他绳索制成的,为了加大秋千的幅度而设立的 。秋千原意是用来荡秋千的 。后来慢慢演变为纪念英雄之类的活动,秋千的习俗也流传到了唐代 。据传说,秋千之前身其实是古人死后所变成的青羊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高宗绍兴年间(1160年-1162年),宫中流行荡秋千,其俗乃立石为秋千架,长二丈二尺,用杨柳枝条挂在梢头,于是名曰秋千 。其后逐渐演变为清明时节百姓玩耍之地,并一直流传至今 。
四、蹴鞠
蹴鞠是古代宫廷贵族中流行的一种对抗性游戏,最初是用来驱赶禽兽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以体力为主的对抗性游戏 。宋代以后,蹴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而盛行起来 。唐代以后,蹴鞠比赛项目中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有了专业球员以之比赛和训练方式,唐宋时期蹴鞠运动迅速发展为民间休闲娱乐活动 。蹴鞠运动不仅是一种传统体育运动还在多个领域具有很高声望 。比如,《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蹴鞠”一词,《三国志·魏书·魏志·武帝纪》中,也有“蹴鞠”一词;宋真宗时著名太监刘瑾就曾将蹴鞠列为宫中“国技”;元代之后,蹴鞠运动又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之一;明朝时,蹴鞠又被列为国家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并得到了国际足联的认可;至清朝以来,蹴鞠活动不仅遍及全国各地更在海外风靡;20世纪50年代中国足球协会正式将蹴鞠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放风筝
【清明节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也是放风筝的时节,因为放风筝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有“清明不放风,纸鸢是妖精”的说法 。同时清明节放风筝也被视为追思先人、寄托哀思、娱乐身心的一种方式 。清明时节风大,如果带上风筝飞过天际,风会把带着希望及愿望并随风飘荡的纸鸢带走,这种纸鸢被称为“纸鸢” 。“纸鸢”又名风筝,民间流行最广,历史最悠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