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寅吃卯粮打一成语】
“寅吃卯粮”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季汉纪》:“汉初立,乃大吏寅吃卯粮,以备不虞 。因得食酒 。酒未成之时,皆欲食酒而后入也 。”意思是说汉初有个官员吃酒都被批准了,唯独缺这一杯酒 。后因有别的官员也没喝足(或已经喝过)就作罢,而这个官员再没有去过酒厂工作过 。
1.成语“寅吃卯粮”的出处
在古代,寅吃卯粮是指人在中午吃饭时,胃部还没有完全休息好,吃饱饭才能干活 。古代也用这种方式来警示人们:工作不能劳心劳力,要好好地休息,身体才能健康 。这就是《诗经·小雅》中所说的:“其食惟申,不知肉之美 。”这个比喻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成语中的“寅吃卯粮”即为此语 。
2.故事梗概
汉元帝即位后,刘彻把丞相的位子让给了曹参 。曹参心里非常不高兴,觉得自己不受重用,在朝为官的日子也不会太久 。但他对曹参又很敬重 。曹参就到太常府请了一个月的假,让曹参去做他的宾客 。曹参回去后听说魏国朝政混乱,就十分害怕不听劝告而误国(其实曹参知道魏国朝政混乱是一种必然),于是就到处奔波寻求对策 。
3.人物简介
刘启(公元前157年—前164年),汉文帝刘恒之弟,字元启,又字仲启、季启 。博陵(今河南博陵)人 。博陵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 。他反对汉高祖刘邦所推行的削藩政策,他与张良等人合谋,发动兵变,以光复汉室于河内,并于公元前174年率领残部起事失败后自尽于江都(今江苏镇江) 。
4.故事解读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但其本身所反映的官员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却值得人们深思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 。官员生活上的节俭是好事,但这种节俭要适度 。有的单位领导干部为了显示自己能力的强弱和权力的大小,在接待宴请时追求高规格、大鱼大肉;而对下属不管不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甚至在吃饭时还讲“大家好,才是真好”等话;更有的为一顿饭浪费几千元钱甚至上万元钱的“糊涂事”发生不惜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犯罪活动等 。这些都不仅与我国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符,而且严重破坏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更损害了党和国家形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权益 。
5.参考资料
《汉书·司马相如传》:“始立,而大吏寅吃卯粮,以备不虞 。”——《汉书·司马相如传》《后汉书·张邈传》:“少好学,尝坐书肆中,以经术为务 。”——《后汉书·张邈传》唐代韩愈《祭秦王太子文》:“秦王太子既死且未即位于官者,乃寅吃卯粮为太子服丧三年而葬之,以表效法;其为太子服丧三载而死者不葬也 。”——《宋史·张邈传》 。宋朝朱熹的《祭秦王太子文》:“上命太医下医,请曰:‘若将有疾须先治病之法也!’上曰:‘此皆用经术也’……”——《宋史·张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