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姓一族为商朝著名大臣召公季孙氏之后,以国为氏,周文王之子伯益以国为氏 。伯益与姬兰齐名,有子伯乐之称 。伯乐是周文王之子,周文王之弟 。伯乐为周武王姬发之弟,是周文王嫡系玄孙(其弟名伯益)嫡次子 。伯益自幼受伯乐教诲,有“伯乐之风” 。
一、源于姜姓,出自商朝时期著名大臣召公季孙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
【郜姓的来源】
伯益,又称伯益,商朝著名大臣,与伯夷、叔齐齐名,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中国历史上,伯益氏曾一度是商王朝最强大的贵族族 。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和姓纂》等有关资料记载:“伯益: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 。伯益因事奉周文王为上公而受封于朝歌,号伯乐 。”伯乐之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伯益氏 。伯益本人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与召公季孙氏齐名的著名政治家伯乐、商朝末期三大重臣之一的召公季孙氏都曾辅佐商朝建立了伟大的商朝,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然而商朝灭亡后伯益氏的后裔子孙仍以其封地为姓氏称为伯益氏 。
二、出自姬姓,原为商王武丁之后,后成为西周君王之伯益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
据《姓苑》所载,商末周初,召公之后周朝建立以后,被封于商都镐京(今陕西宝鸡),为商之子,故称伯益 。伯益在商王武丁时期和继任者周武王姬发在西周初年是被杀的君王,于是他以伯益的名字建立了一个国家――伯益国 。伯益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区东北三百五十里处 。伯益国共传14世,均为商朝名臣,伯益死后,其子伯庸继承王位;其后裔皆以国名为姓,世称伯氏,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伯氏 。另据《姓氏考略》所载,西周初年有一位叫做伯益的君王,他的后裔就是以国名为姓氏者,称伯氏或氏 。可见伯益后裔在西周王朝中并没有什么特殊地位和影响,只是在政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已 。
三、出自官宦名人后裔改姬姓为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代表姓氏一族 。
伯益的玄孙伯益,以国为氏,伯益封于周文王之弟伯益,受封于伯益国 。伯益为武王之子,封于周国,以国为姓 。伯乐的曾祖父伯益;祖父和父亲都是西周时期的大夫,封于伯益国 。伯益的曾孙是周宣王之子伯禽,周宣王死后由他的曾祖父继承王位,在位27年 。伯禽是西周时期周王室的重臣,是召公的后裔 。周宣王被姬发打败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姬发的忠心,伯禽将自己的儿子伯禽的爵位让给了侄子伯禽的曾祖父伯益,伯禽又把自己的后代伯鸽带到周王室,成为周王室的重臣 。
四、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从“宗”、“派”姓演变而来 。
伯益的后裔伯益,为周朝宰相,伯益死后被周武王封在汝南汝阴郡(今河南省汝阳县)为封侯 。根据《诗经》记载,“宗族”在西周时为贵族的主要生活单位,并对周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贵族阶级对宗族的重视程度超过普通百姓的很多倍 。《左传》“周公吐哺”说:“三年内,宗族的子弟就不绝于国 。”因此,伯益的后裔有可能是从“宗”姓或“派”姓演变而来 。至于“派”和“宗”,由于“派”和“宗”同是贵族的主要生活单位之一,二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姓氏——“派”或“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