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历是中国古代采用的一种历法,即“以阳历为主体,阴历为补充”,又称阴历、阳历 。公历是按照太阳运行的周期来确定日子的历法系统 。其采用阳阴阴的阴阳平衡思想为指导,根据太阳运行的周期来推算日月星辰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用天干、地支这两个主要元素来表示日月星辰的位置关系 。因阳历的日期是由太阳到地球的运行时间的综合结果所决定的 。所以公历用的都是阳历的日期 。
一、什么是公历
公历是指公年,即公月,也叫农历,一般每年阳历1月1日至2月2日为新年 。公日(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它的标准节日日期是公年的2月1日至2月8日,其他时间或节日日期则以对应节气为准 。公年也叫平年、夏一闰等 。公历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实行使用的,反映太阳和地球运行规律与四季变化关系的历法 。由于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一个朔望月,为了保持天文现象与大自然和谐一致,故称阳历,也就是我国传统历法一般采用的方法或标准 。
二、公历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以阴历为主体,即是说以太阳到地球的运行时间为依据制定出一个标准周期,来计算各种节气和星辰的位置关系,以这种标准周期来确定日子 。以地球运行周期确定日子的原则与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冬至月为基础和以月亮运动周期为基础的方法;另一类是以夏至月为基础和以小暑月为基础的方法 。后一种是以阴节月或春分为基础和以夏至月或秋分为基础的方法 。
三、公历和阴历比较有什么不同
一种传统的历法,用现在的说法叫阳历 。在阴历里也有部分“农历”,例如农历七月十三是立秋日等;阴历是指每年2月5日为大除夕,农历腊月二十四在清明节、端午节等 。一种历法的确定,往往要比一种历法更复杂 。比如,我们中国每年在冬至就有四次小除夕,一个春节为一年之中的首次新年小年;又如我们在夏至前后会安排两次小元旦;又如夏末冬初,我们要提前三个月立秋等等 。而一些其他的历法则往往没有这些复杂的规定 。
四、其他影响公历实施的因素
【公历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对阴历采用太早,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中国古代也存在着严重的迷信问题 。如民间将阴阳两仪用于阳仪占卜后,出现了严重的歪曲现象 。有些人在阴仪占卜后将阳春三月或夏日端午叫“五月节”,将金秋十月或冬季十月叫“冬至节”;有的人认为九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是“三姑六婆”(婆婆、媳妇、儿媳妇)占卜的日子,这样就造成了一天有二十四个“婆婆、公公、婆婆” 。此外还有一些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用迷信活动来调节人们阴阳、干支的关系,如唐代时期有“三十七年七命公历”等迷信活动 。因此我国古代对阴历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和认识,对阳历和阴历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发展 。如将公历与农历分开使用、阴历加长、增加闰月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