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中元节、重头戏“龙舟节”,是中国农历的端午节 。据传,端午节源于汉代,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此后历代沿袭 。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也叫“龙舟节”或者“端阳节” 。其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有关,因此民间又称“吴越之年” 。
【粽子怎么做】
1、准备好糯米、五花肉、豆沙、盐、酱油和一些红枣
准备好粽叶,可以用竹签代替,也可以用筷子,将粽叶一层层地包裹起来 。将包裹好的粽叶放在锅里煮半个小时左右 。煮好后捞出来,用清水冲洗干净 。
2、粽叶(最好使用大叶)清洗干净,将糯米浸泡半个小时后再用清水泡发10分钟 。
然后在粽叶里放入适量的清水(水可以放多点),浸泡过的糯米放入锅中煮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煮的过程中要不时地翻炒粽叶使其受热均匀 。煮好后捞出晾干水分(因为要泡发,所以晾时间长了)将晾干后的粽叶包进已经泡过的糯米里,尽量包得均匀一些以免漏米 。然后将适量的绿豆放入锅中蒸熟,然后将剥掉皮以后备用(如果喜欢吃甜食的可以省略这步) 。我个人比较喜欢吃软点的粽子(豆沙馅) 。如果想吃硬一点口味的可以包一些硬一点的粽子就好 。具体按照自己喜欢来决定吧!
3、准备好绿豆和红豆
用糯米和绿豆 。糯米有粘性,浸泡半小时后煮熟 。绿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用绿豆煮粽子 。绿豆煮熟后不要扔掉,可以煮成豆沙状态 。煮好后要尽快吃掉哦 。等放凉后就可以包了,也可以用高压锅煮熟煮烂再吃 。
4、锅中加入清水烧开,放入糯米和豆沙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入味即可
材料:糯米、红豆、粽叶、红枣、葡萄干 。做法:1、将糯米和红豆淘洗干净后泡2小时左右(浸泡时间以粽子软烂程度来定);2、将浸泡好的糯米和红豆用剪刀剪成小块;3、用勺子将小块的糯米和红豆挖出后填入适量的糯米和红豆;4、用两根手指把糯米、红豆、糯米块捏紧放入嘴中 。
5、剥好的粽叶放入锅中煮半个小时左右即可放凉,吃之前再包上一层粽叶即可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端午节、浴兰节、地日、夏至节、地球节、五月节、七月七等,又称“端午节”或“天中节”“端阳节”、端午屈原“投江”等或与“屈原”有关或“吴越之年”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或初六为端午节,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江”之日,人们纷纷去打捞屈原的尸体,以食粽子、喝雄黄酒来解毒避瘟驱瘟;后来将五月初五定为天中节;后来逐步形成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在中国各地有吃粽子的习惯 。吃粽子分甜粽和咸粽两种;制作粽子要用糯米和绿豆各一半来做;在我国北方地区,多数用糯米做粽子;而南方则大多用绿豆、豆沙、栗子、枣等来做粽子制作完毕后要在锅中蒸熟食用以免粘连;粽子蒸熟要趁热吃才不会太硬很难消化;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做法:在清洗粽叶的时候,最好把粽叶上面的绒毛搓掉再用清水洗干净再用水泡一会,这样会比较干净,清洗之后最好把它们晾干再包粽子;如果有条件可以先去超市买一包现成的粽叶或者自家做一些粽叶过来当菜吃不太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