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木三分对不对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据说曾经王羲之在一块木板上面写了几个字 。后来有一个木工在上面刨来刨去,想把这几个字刨掉,刨了一层又一层 。那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见,后来才知道那是王羲之写的字 。他的笔画居然可以深入到木板的三分左右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成语,入木三分 。如果你相信这个故事,那你的智商只相当于一个几岁小孩的水平 。
所谓入木三分 。只是个形容词,形容一个人写出来的那些字的笔画,非常有力量 , 那种力量感说明这个人的书法功力深厚 。如果你刚刚开始写字的时候,你用死力去写 。写出来的笔画是呆滞没味道的,那种力量感也体现不出来的 。
所谓力透纸背 。其实跟入木三分差不多的意思 。让人感觉到这个字写在纸上 。完全写的很实,笔画不虚 。仅此而已 。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一个书家,他的书法功力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如果你想达到那么高的层次,必须要持之以恒不断的去练习书法 。你想一朝练成,这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王羲之,也是练了几十年才能到达这个水平 。

书法入木三分对不对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有关书法的这两个成语都是有出处的 , “力透纸背”来源于颜真卿对张旭的书法评论,“入木三分”来源于王羲之写在木板上的书法典故 。我们大可不必去深究是否属实,或许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张二人的书法肯定是有力的 , 这种视觉上的有力是以功力为支撑的,并非你指力、腕力、臂力大就一定能写出有力的字来 。如何以功力把臂力、腕力、指力送至笔尖,再通过笔尖传递到纸上是一个技术活,首先要掌握其核心技术即“中锋行笔”辅以轻重快慢粗细提按、中侧锋转换等细微变化来体现力感;其次要从物理学方面认识书法的力度是可以真实形成的,掌握速度与力度、中锋与侧锋、偏锋、曲线与直线等辩证关系 。君不见,资深评委可以透过书法作品背面的墨痕来判断书法水平,靠的是什么,首先就是衡量你的“力透纸背”之程度 。
谢谢头条邀请 。中国书法,确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现象存在 , 决不是什么欺人之说 。所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说的是笔在纸面上运行时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指的是作者持笔蘸墨落纸后的真实形态 。这样的例子,不仅行草书法中大量存在,在楷书中更是遍地林立 。先看行草书法 ,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怀素的〈自叙帖〉、宋徽宗的〈千字文〉,还有当代毛泽东、郭沫若的题词题字等 。再看楷书,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神策军〉、宋徽宗的瘦金体〈千字文〉 。上述罗列的古代书法 , 若要指出某字某笔“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实在举不胜举 。因此笔者认为,若要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重现那一美妙瞬间,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信心地持好手中笔 , 不装神、不弄鬼、不乱抖,把握的提按节奏,将笔下的墨有预想地送达到纸上应到部位 。长此以往,书法的美妙境界离自己必定愈行愈近 。
书法入木三分对不对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 , 入木三分,是书法中描述点画线条质感的用语和术语 。意思是说作品中的点画线条坚实有力 。作品中的线条能够表现出来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感觉,是需要非常扎实的运笔功夫的 。这两个术语不存在欺人 。
书法入木三分对不对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书法入木三分对不对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估计是对其理解认识的偏差吧才有如此想法 , 至少翰墨书道没有怀疑过两个术语的意思 。
力透纸背出于古代书法理论 。入木三分的典故出于王羲之 。虽然是故事,但确实告诉了我们书法中线条性质的一个基本的审美标准 。
能够力透纸背或入木三分的点画线条的运笔,非常实,就毛笔与纸面的摩擦力均匀而是,没有丝毫的虚滑漂浮之感 。一般情况下都是在逆行涩进的运笔下形成的,当然也与用笔节奏速度 , 用墨有关 。不过从本质上来说,是书法家的书法功夫深厚所致 。可以说是临摹功夫深厚所练出来的 。怎么理解呢?我们临摹练习是首先要背临一个字 , 把它就像照相机那样在纸上复现出来,而且丝毫不行,能够做到这一点 , 就可以做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
因为你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对一个字的一点一画的整个运笔过程 , 都是用心写出来的 。没有一丝一毫的飘忽之意,注意是“意”字,就是从感觉上都没有漂浮的意味 , 如此的线条自然会坚实如铁,笔力透纸 。
也许你会认这样书写出来的线条可能不够灵动 , 很可能僵硬,确实在技法不熟,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可能如此 , 但如果技法娴熟之际,线条仍然是非生动的,比如l《兰亭序》中的点画就是如此,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而且点画非常生动,即便是笔笔露锋的露锋之处也是实的 。
【书法入木三分对不对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书法入木三分对不对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书法入木三分对不对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