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之柱 , 玫瑰色的雾 , 谢阁兰的“碑”
“纺织品在我们的社会中被降级为次要角色 , 只具有功能性或装饰性 。 我想赋予它另一种地位 , 展示一个艺术家能用这些惊人的材料做些什么 。 ”
展厅内 , 圆柱形的“彩虹瀑布”自天顶“倾泻”而下 , 美国艺术家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以编织绳索创作的《疑问之柱》(2016)以压倒性规模形成一组抽象雕塑 , 质疑传统手工与当代艺术之间的界限 。 当她将“疑问之柱”置于全球各地不同场域时 , 又犀利地抛出关于阶级、种族、性别等问题 。 诚如策展人马塞尔所言 , “抽象艺术 , 原被看作一种本质上与政治无关的艺术语言 , 事实上却往往置身于这些争论的不远处 。 ”
自1960年代初开始 , 一些东欧和美国的艺术家致力于创作体量巨大的“新壁挂” , 这些作品摆脱传统的装饰功用 , 积极介入并占领了展陈空间 。 1969年 ,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名为“壁挂”的展览 , 这种曾因过于女性化、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而被忽视的材料 , 开始确立其在艺术界的身份 。
除了希克斯编织的彩色巨柱 , 此次展览的“纤维艺术”单元还呈现了东欧艺术家玛格达莱娜·阿巴卡诺维奇(Magdalena Abakanowicz)和雅戈达·布伊克(Jogoda Bui?)的代表作 。 波兰艺术家阿巴卡诺维奇以手工染色剑麻制成大型三维雕塑《阿巴坎大黑》 , 当年这件标志性作品首次亮相时 , 评论家用她的姓氏为作品冠上了标题;布伊克是南斯拉夫第一位女性舞台设计师 。 借鉴巴尔干的传统技艺 , 她创造出注重编织结构、捕捉触觉记忆的抽象雕塑 , 她的作品《夜的碎片》(1976)像是由羊毛、剑麻和金属线拼接缝补的一片幽深布景 。
展览临近尾声 , 越来越多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试图“越出墙外” 。 日裔巴西艺术家莉迪亚·奥村(Lydia Okumura)的实践见证了她对空间想象力的探索 , 她创作了著名的“情境”系列 , 这些建筑装置由排列在墙壁和地板上的彩色几何形状组成 , 由绘制的石墨线或投射在空间中的合成线连接起来 。 现场展示的《无题III》是奥村1981年首次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双年展上亮相的作品 , 菱形或三角的红、黄、蓝色块给人以进入墙体深处的错觉 , 或绘制或真实的黑线对空间进行划分 , 创造出虚拟的体积 , 她邀请观众在作品周围自由移动 , 在不同视角下探索作品二维或三维的形态 。
比利时裔英国艺术家安·维罗妮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的创作同样挑战观众对空间的感知 。 1997年 , 她开始创作沉浸式装置 , 运用人造雾来捕捉光在介质中的形态 , 打造近乎虚无却似可触的光雕塑 。
作品《玫瑰》(2007)是詹森斯在封闭、黑暗、寂静的空间中构思而成的灯光装置 , 她将7盏射灯围成圆圈 , 7道光束被悬浮的薄雾捕捉 , 创造出一个触不可及的七芒星结构 , 随着观众移动或视角变化 , 光束打造的这颗七芒星时隐时现 。
本文图片
▲安·维罗妮卡·詹森斯 《玫瑰》 2007年 ?蓬皮杜中心 , 巴黎 ,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走出这片玫瑰雾氤氲的幻梦 , 左侧展墙上立着一排纯粹而沉静的抽象画作《石碑》 , 这些近三米高的灰蓝色作品堪称法国艺术家热娜维芙·阿斯(Geneviève Asse)的巅峰之作 。
阿斯1940年至1942年就读于国立装饰艺术学院 。 在夏尔丹、塞尚和布拉克作品的影响下 , 阿斯开始画单色静物 。 20世纪60年代初 , 阿斯逐渐远离静物、裸体和风景 , 试图用画笔捕捉气流的振动 , 呈现她对空间和光线的抽象探索 。 起初 , 只是一片素朴的白 , 接着蓝色(这将成为她的标志性颜色)逐渐占据整个画面 , 童年时的海面依稀浮现 , 中间是一道垂直的“门缝” , 淡蓝、青灰、苍白……这条缝隙仿佛在寻找无限的意象中消失 , 另一个澄明的空间被打开……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查尔斯|查尔斯国王的首个圣诞演讲,站在女王安葬之地,赞美威廉凯特无视哈梅
- 快递|一盒饼干丢失后,益阳警方揪出一中年妇女:专偷快递
- 元英|《卿卿日常》元英: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 张婉婷|婆婆病重,张婉婷不满齐溪前来探望,宋宁峰:她们有10年感情
- 加布里埃尔·穆特|德国女性艺术先驱群像:看她们如何“打造现代主义”
- 凯特王妃|女王离世后首个追思活动,只有卡米拉和凯特站在阳台上,王妃眼圈含泪
- 西岸美术馆|特展“她们与抽象”亮相西岸美术馆 聚焦女性抽象艺术家群体
- 李薇|《卿卿日常》3-5集:李薇披麻戴孝为尹峥哭丧,转身尹峥却站在面前
- 林月仙|《那山那海》林月仙:因为爱你,才会一直站在你的立场
- 张雨绮|张雨绮古装妆造被骂油腻?承认她们美,有这么难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