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才子到去寺庙,如果父母及时提供排解方法,也许孩子人生会不同

文|弥小木
柳智宇 , 前段时间刷屏的一位人物 。
人人称奇的北大才子 , 在即将迈入大学生活时 , 却选择了去寺庙修行 。 几年后又还俗 ,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 对他的选择 , 从一开始的不理解 , 到看过他曾写下的文字 , 会发现 , 原来从学生时代开始 , 柳智宇对人生就有了很哲学性的思考 。
如果在柳智宇年少困惑时 , 他的父母或其他人 , 能帮他解答内心的疑惑 , 或者分享一些实用的排解内心烦恼的方法 , 不知道柳智宇走的会不会是不一样的人生?
柳智宇的人生经历 , 在这两天读《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时 , 脑中常常想起 。 因为在这本书里 , 读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自我防御是如何变化的 。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 , 是由法国心理学家 , 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医师的阿兰·布拉克尼耶所写 。 在这本书里 , 会看到阿兰·布拉克尼耶对自我的分析、保护自我所用到的心理防御机制 , 以及孩子们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变化阶段 。
从才子到去寺庙,如果父母及时提供排解方法,也许孩子人生会不同
文章图片
作为母亲 , 深入了解自我保护的相关内容 , 不仅自己受用 , 还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 多了解一些孩子不同阶段的自我防御特征 , 以及保护自我的具体方法 , 或许能在不经意间 , 解答孩子的人生困惑 。
孩子自我防御机制之路的特点
什么是防御机制?《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里的定义:防御机制是边界线 , 是抵御自身的负面倾向、锻炼身体的防御力以及调整我们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关键 。
孩子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形成 , 有两个特点 , 一方面自我防御机制形成的整个过程 , 是动态变化的 。 最初 , 孩子是从母亲的眼中感知自己 。 随着成长 ,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 来自于周围其他成年人 , 以及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 。
另一方面 , 孩子的自我形成 , 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 。 简单来说 , 父母的言传身教 , 会是孩子人生自我防御机制的模板 。
了解了这两个特点 , 再看阿兰·布拉克尼耶在《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里 , 分享的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自我防御机制发展的重点 , 会有更深的理解 。
婴儿期:开启自我保护学习
婴儿期是学习自我保护的时期 , 这个阶段的自我防御机制 , 最开始来自于“本能” 。 结合过往心理学家们的研究 , 阿兰·布拉克尼耶将它们称之为“原型”、“先驱” 。
回看孩子的一些反应 , 会后知后觉“原型”、“先驱”力量的强大 。 想起我家老二 , 小时候打预防针的情景 。 还只是到门口 , 孩子就开始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 一到医生跟前 , 需要两个大人一起抱着 , 才能完成一次预防针 ,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3岁多 。 最初不明白 , 为什么孩子会有那么大的反应 , 后来想起大概是才10几天大 , 因为肺炎 , 孩子独自住院过几天 。
估计那段时间 , 让孩子对医生、打针这两件事 ,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激发了他的“本能” , 带来了最初防御机制中的“原型” 。 而这种“原型”的力量 , 随着时间 , 才慢慢有所改变 。
别小看“原型” , 对于孩子那些无法理解的事情 , 或许都能在“原型”中找到答案 。
从才子到去寺庙,如果父母及时提供排解方法,也许孩子人生会不同
文章图片
儿童期:成长的自我保护
在看阿兰·布拉克尼耶对儿童期的内容描述时 , 曾经对孩子的一些不理解 , 似乎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 。
儿童期 , 是孩子们学习对抗焦虑的阶段 。 如果你有给孩子读故事的习惯 , 一定会发现 , 孩子有时候会痴迷于同一个故事 。 不仅一天之中 , 要读好几遍 , 连着几天也都会要求读同一个故事 。 用不厌其烦来形容孩子对一个故事的喜爱 , 再合适不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