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东航坠机后,心理专家想对家属说:“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 三 )


我们一方面让他能发挥作用 , 同时也要引导他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能做的其实是有限的 , 让他不要因为自己做不了什么而自责或者失落 , 同时也要保证他的安全 , 让他跟周围人是有一个团队在联系的 。
澎湃新闻:对空乘人员来说 , 发生了这样的空难 , 对他们可能产生哪些心理冲击?
钱英:危机前三天 , 大家反应不一样 。 有的人会逃跑 , 比如空乘人员他不干了 , (觉得)太危险了;有的人是战斗反应 , 我要想办法把航空事业变得更好 , 熬夜不睡觉;还有的麻木了 , 呆傻了 , 班都上不了 , 不知道怎么办;还有的可能会求助 , 很恐慌 , 搞不定 , 得跟领导反馈 , 要求助 , 这是前三天急性期的反应 。
到一个月 , 可能焦虑、担忧 , 本来就有空难 , 还有疫情 , 这事还干不干得了 , 以后出门可能担心会不会有问题 。 有过度的恐慌 , (会)睡不着觉 , 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 甚至他要是跟这个(遭遇空难的)空乘人员关系特别好 , 可能那个人生前的一些画面他都会想 。
像我干预过一个车祸的 , 就是跟那个去世的人特别好 , 说“我现在每天晚上做梦就想起他 , 一吃饭就想起我们聊天的样子 。 ”
也有好的反应 , 比如去检修 , 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 对家人会很关怀 , 会有积极的反应 。
这些都是正常的 , 所有人都会有的 。
澎湃新闻:针对空乘人员和间接暴露人员的心理干预 , 您有什么建议?
钱英:空乘人员 , 重点是认可他的效能感 , 同时在效能感上不要过度消耗自己 , 让他们能自己保护自己 , 提前积攒一些知识 。
对于咱们这些间接暴露的人 , 主要是恢复安全感 , 让大家稳定下来 。 空旷的照片或者是航班上的名单 , 这些得注意 , 因为看到这些画面有些人会受不了 , 会勾起他的一些反应或者是恐惧 。 对于这类人 , 要积极正面地引导 。
心理救援从媒体报道就开始了
澎湃新闻:您之前提到 , “心理救援不是从专业人员到位了才开始 , 而是应当从媒体报道就开始 。 ”
马弘:我觉得从紧急事件或者灾后心理救援、心理社会支持这个角度 , 媒体实际上它是主角之一 。 (灾后心理社会支持)核心领域有4个 , 除了心理专家 , (还有)卫生、教育、社区、媒体 , 但是媒体好像一直没有把自己当成心理救援的主体 。
媒体所有的操作、所有的报道实际上是直接影响到大家的心理状况的 , 影响到情绪——处理得好不好 , 接待的方式是不是体谅别人 , 尊重了别人 , 还是处理的方式非常简单 , 让伤口上撒盐 。
澎湃新闻:您说到的这四个角色都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工作者 。
马弘:这个概念一定要反复讲 , 在灾难面前 , 所有参与的人或者支持人 , 或者旁观的人 , 都是专业人员 。
如果有(心理)专业人员 , 在现场他可能能发现 , 哪些地方对大家影响 。 如果他能进到指挥部 , 他也提建议 , 或者说在陪伴上 , 他懂专业;另外(如果有)高风险人群 , 比如说有人想自杀 , 或者有人哭得晕过去了 , 完全睡不着觉 , 或者非常愤怒的时候 , 他可能比别人多一些技巧和办法 , 甚至是药物 , 能帮助这些人 。 剩下的就是长期的处理 , 如果真的变成创伤和应激障碍了 , 需要专业人员 。
但是在现场 , 最重要就是急性救援 。 最早期抢险救灾的阶段 , 主要(重点)是社会支持 。 这不是个(心理)专业问题 , 可以任何心理医生都没有 , 如果救援搞得很好 , 完全可以没有(心理)问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