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东航坠机后,心理专家想对家属说:“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 四 )


怎么做好领导 , 怎么制定方案 , 怎么找志愿者 , 怎么有饭吃有水喝 。 基本的 , 孩子能尽快上学 , 媒体给他们提供有效的资源 。 卫生这块 , 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少抽烟少喝酒 , 所有有病的人有药吃 。 这些就是灾后心理救援 。 你解决了他当下最着急的问题 , 他心里就好受了 。
现在最着急找人 , 你(就)告诉他找人的消息;他着急找黑匣子 , 你现在告诉他找到一个黑匣子了 , 他就好了一点 。 他着急什么 , 你做什么 。 因为这个事件引发的心情的问题 , 不管是着急、麻木 , 或者针对他的丧失 , 人没有了“我后面怎么办?我眼下怎么办?往后怎么办?”其实都跟制定的方针有关 。
武汉是最好的例子 , (关于)社会支持 。 没口罩行吗?超市封了 , 小区封了 , 没饭吃行吗?没人送菜行吗?不行吧 。 没有社会支持 , 你说我也不管你饭 , 我也不管你水 , 我啥都不管 , 我派一拨心理医生过去 , 那啥用都没有 。 所以基本生存、安全 , 想喝水 , 想吃饭 , 想找人 , 想知道信息 , 我现在手机没地儿充电了 , 所有这些问题解决了 , 找人我找着了 , 你说他还着急吗?他可能就不怎么着急了 。
所以媒体是特别关键的 , 现在媒体第一时间到现场 , 大家最着急的事 , 几乎全部都是媒体曝出 。 这个时候媒体是最专业人员 , 如果媒体报得特别到位 , 大家就会少很多着急 。
澎湃新闻:媒体哪些能做 , 哪些不能做 , 这方面能具体讲讲吗?
马弘:报事实 , 看见的 , 不猜测 , 不说估计怎么样 。
还有信息 , 我想去哪 , 怎么去 , 或者说哪有接待室 , 热线电话是什么 。 现在咱们也经常报 , 但是我观察了一下 , 它频率出现得不高 。 (还有)一些有用的信息 , 比如说现在场地狭小 , 不建议民间志愿者或没有组织的志愿者前来 。 还有一个情况媒体要报 , 救援的进展、安排、现况 。
不要报过多的 , 宣传人们的痛苦、悲惨 。 在黄金时段不报这些 , 如果小孩一定要看 , 在大人指导下看 , 特别惨烈的这些 。
“911”之后就有讨论、反思 。 报的画面冲击太多了 , 反复放 , 不在曼哈顿的人也给看(吓)病了 , 这种哭、悲是会传染的 。 可以有一些 , 主要还是要报道有力量的东西、在找的东西 。 因为灾后心理 , 如果他已经掉坑里了 , 你就光陪着他在坑里(是不行的) , 你要慢慢把他引到坑外边来 , 虽然很悲惨 , 但生活还得继续 , 我陪着你慢慢走向希望 。
澎湃新闻:现在媒体的功能、作用越发突出和明显了是吗?
马弘:对 , 因为现在人人一个手机 , 随时随地查看消息 , 那个时候还得在报纸或者电视(上看) 。 所以媒体的作用比以前更重要 。
心理急救就是陪伴、倾听、沟通
澎湃新闻:像您上一次参加空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 是2002年大连“5·7”空难 , 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马弘:是北航公司找到我们医院 , 他有员工在(飞机)上面 。 我们的身份是志愿者 。
澎湃新闻:那个时候心理干预主要是什么样的形式?
马弘:就是陪公司的三个家庭 , 空乘的家属 , (例如如何面对)家里孩子的问题 , 告不告诉他妈妈遇难了 。
澎湃新闻:当时会跟家属有交流互动吗?
马弘:天天陪着他们 , 我们每天早上去 , 然后跟他们搞得挺熟的 。
后来说到告别 , 因为有的就捞上来一些遗物 , 有的什么也没有找到 。 有个人家有孩子 , 他妈妈什么都没找到 , 最后我们就跟他放了一个漂流瓶 , 让他把想给妈妈写的话放在里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