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东航坠机后,心理专家想对家属说:“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 二 )


在第一、第二个状态的时期 , 别老跟他提这事 , 他接受不了 , 那个时候提 , 他可能会更崩溃 。
第三个状态是 , 慢慢接受了 , 就会很沮丧 。 尤其是家庭里重要的角色没有了 , 比如老人家里 , 年轻人去世的 , 会有崩溃的感觉 。 如果进入这个状态 , 就得多支持 。 但是劝的话 , 他可能是不爱听的 , 会觉得 , 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 没发生在你身上 , 你怎么知道我有多痛苦?就陪伴他就好了 。
通常的话 , 大部分人在3-6个月能走出来 , 进入重组期 , 哀悼、告别 , 完成未完成的心愿等 。 通过各种悼念的活动 , 仪式感 , 做一个告别 ,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法都还是管用的 。
沮丧期的人 , 我们可以陪伴他去哀悼 , 因为他已经接受这个事实了 。 但是如果在否认期的人 , 不要过早去提醒他哀悼 , 这是不同的(时)期不一样 。
到最后这个状态 , 他接受现实 , 回归生活 。 这个(时)期也蛮关键的 。 我以前有个病人 , 他到最后说 , 我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 , 一年了 , 他觉得我穿了 , 就对不起这个逝者 。 这个时候(其他人需要)尊重他 , 这是他的一种缅怀 。 不要去说 , 这都过去一年了 , 你该怎么样怎么样 。 他可能需要的时间比别人长一点 。 但是也鼓励他回到现实生活 。
4个阶段后 , 就是具体的干预 。 (其间)这些所有反应 , 都是正常的 , 不(用)觉得羞耻 。
澎湃新闻:这样看来 , 心理干预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钱英:每个人不一样 , 有的人他很快 , 有的人他可能就压抑回去了 , 严重的就很漫长 。 但是大部分人我们要信任 , 要信任他们都有自己的复原力 , 这也很重要 。
澎湃新闻:像空难发生后 , 心理干预是不是越早越好?
钱英:这种安全感、稳定化越早越好 。 但是像刚才我们说的 , 专业的哀伤辅导一定是要自愿的 。 有的人他就愿意自己处理 , 他不想跟人讲 , (那)尊重他 , (让他)用他的方式去处理就可以了 , 我们提供给他一些科学的方法 , 提供一些平台 。 但是不要说“我们聊一会吧” , 去揭他的伤疤 , 那样是容易造成二次创伤的 。
心理专家|东航坠机后,心理专家想对家属说:“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
本文图片
坠机事故现场 。 新华社采访人员吴思思摄
澎湃新闻:如果到了现场 , 怎么给家属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钱英:急性期首先要确保每个人都是有安全感、连接感、效能感的 。 让他们周围都是有人的 , 别都一个人来面对 , 把他周围的这个支持系统都激活起来 , 有家属的家属凑一块 , 有朋友的凑朋友 , 互相有个照应 , 有个支持 。
可能会安排一些科普讲座 , 要告诉他们 , 国家还在搜救 , 没有放弃 。 然后也要告诉他们 , 遇到这种情况的一些反应 , 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对严重的问题 , 比如长期睡不着 , 这个是很常见的 , 在应激下 , 还有焦虑、经常紧张、坐立不安、比较强烈的恐慌 , 还有抑郁反应 , 比如不想活了 。
澎湃新闻:急性期大概是多长时间?
钱英:有的人是三天 , 三天是一个阶段 。 过了一两周以后 , 就要再评估了 , 看看这些人都是什么情况 , 到什么程度 , 不同地处理 。
认可搜救人员和空乘人员的效能感
澎湃新闻:怎么对搜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钱英:给他们做讲座 , 一方面给他们赋能 , 增加他们的效能感 , 他们是很英勇的、要进行表彰 。 同时告诉他 , 你这个情况要怎么自我保护 , 防止自己被二次创伤 , 因为你也是一个暴露者 , 不要耗竭自己 。 第三 , 告诉他你出现哪些反应 , 可能你就已经被二次创伤了 , 你该怎么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