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有一个少年朋友 因为鼻子的重逢

作者:黎荔
作者:黎荔有一个少年朋友 因为鼻子的重逢
文章图片
有一个少年朋友 , 高中一毕业就没有再见过面 。 茫茫人海早已失散多年 。 记得有一天 , 我收到一封陌生的电子邮件 。 信中说 , 这么多年飘洋过海的商旅生涯 , 以前知道名字的人几乎淡忘了 , 这二十年 , 与少年时的同学朋友没有一个有过来往 。 “10月23号我突然想搜索艺术类的东东 , 发现“艺术导论”、“黎荔”......找到照片 , 发觉那人眼睛有点像以前的小黎荔 , 试发信......又寻找到一帧照片 , 从照片我确定了 , 那只漂亮的鼻子 , 那只以前天天惦记着如何拧下来油炸后加点葱花辣椒吃掉的东东 , 是黎荔 。 时间真会改变一个女子的容颜 , 让熟悉的人多年不见也模糊 。 ”我们重新取得了联系 , 他发来的照片让我也深感茫然 , 再也不是那个少年伙伴了 , 面容如此模糊而陌生 。 也许 , 因为他没有一只如我一样有辨识度的鼻子?原来 , 追寻旧友 , 可以通过一只富有个性的鼻子 。 他说:“一个人能通过二十年前刮过一下的小鼻子 , 多年后还能通过这个标志确定这个人 , 我自已都感到惊讶 。 经鉴定 , 那只鼻子还是完整的 , 由于完整的鼻子的召唤 , 我决定重新联系你 , 即使远在异国” 。
作者:黎荔有一个少年朋友 因为鼻子的重逢
文章图片
作者:黎荔有一个少年朋友 因为鼻子的重逢】想起沈从文当年有一篇写人的文章《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 民国十年(1921年) , 寄食在表兄弟处、寝于军营中的旧棉军服上的沈从文 , 与营房旁的学校中的青年们因足球结识 。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的主人公就是那群青年中的“印瞎子” , 他诙谐机灵 , 有着一个雄伟的鼻子 , 常指着鼻子认为自己将来会不凡而长寿 。 每当别人说他命短的时候 , 他总是瞪大了眼睛 , 抬起头 , 指着他的鼻子说:“我有这个鼻子 , 活到八十八都没问题!”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 有人询问这个近视眼 , 想知道他将来做什么 。 “不要小看我印瞎子 , 我不像你他那么无出息 。 我要做个伟人!说大话不算数 , 你们等着瞧吧 。 看相的王半仙夸奖我这条鼻子是一条龙 , 赵匡胤黄袍加身 , 不儿戏!”这种少年的张狂与自信倒真有几分可爱 。 “印瞎子”起初也是有梦想、有信仰的人 , 青年们在大树下言志的时候 , 讨论将来的事业 , 他不同于其他人 , 豪言要“做一个伟人”!“印瞎子”也确实是这么做了 , 北伐军至湖南时(1927年左右) , 他积极地投入到了革命的热潮中 。 但好景不长 ,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灭后 , 国民党大肆清党 。 天真纯洁的革命青年燃烧了自己的血液 , 倒在了屠杀中 。 沈从文1934年冬从京返乡 , 在城中离奇的遇到了“印瞎子” , 他竟然成了局长 , 一身豪奢 , 还染上了吸大麻的恶习 。 他交代“北伐以后他对鼻子的信仰已经失去 , 因为吸这个 , 方不至于被那个” 。 少年子弟江湖老 , 这位戴玳瑁眼镜穿玄狐袍子、如数家珍地讲述他那些精致贵重的“烟具”的印局长 , 即使鼻子依然神气 , 但早已没有当年的精气神 。 一个“我可以踢许多许多东西”的豪杰 , 人到中年 , 活得如此猥琐!在凶残的环境中 , 他早已学乖了 , 宁可陶醉在鸦片里 , 也不愿背上什么“嫌疑”而死于非命 , 宁愿这样窝窝囊囊地活一天算一天 。
作者:黎荔有一个少年朋友 因为鼻子的重逢
文章图片
我想 , 那个远隔二十年从网络上一眼认出我的朋友 , 认出的应该不是我的鼻子 , 而是我的某种神情、神态 , 与“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的少年时代还相近 。 提着的那一股心气依然挺拔 , 从鼻子里呼出的气息还不浑浊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今夜 , 我想念逝去的气息 , 发现过去的气息从未远离我 , 我的鼻子还像当年那样好使 , 我思念那些味道 , 我信任我的鼻子 。 小孩子没有例外 , 都长大了 。 留不住的是过去 , 那些遮天蔽日的往事 , 在心里 , 打着一个盘绕的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