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回避型依恋不能好好谈恋爱?关于回避型依恋的5个误解

|谁说回避型依恋不能好好谈恋爱?关于回避型依恋的5个误解
本文图片

回避型依恋 , 一个频繁被误解的心理学概念 。 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的话:
回避型依恋就是高冷/傲娇呗 。
千万不要跟回避型人谈恋爱 。
本人回避型 , 已经做好一个人生活下去的准备了 。
这其实都是对回避型依恋的误解 。 事实上 , 回避型依恋绝不意味着不能好好谈恋爱 。 恋爱谈得很痛苦 , 也不能把锅都给“回避型” 。
下面是对回避型依恋的五大常见误解 。
误解一
回避型依恋就是高冷
“回避型依恋就是高冷/傲娇呗 。 ”
对很多人来说 , 回避型依恋意味着这样的形象:
沉默寡言 , 喜欢独处 , 不喜欢/不擅长跟人打交道 。
但事实上 , 仅仅凭借这些表现真的不足以判断一个人是回避型依恋 。 依恋类型的判断依据应该是一个人在深度亲密关系中的互动反应 , 而不是这些外部行为:
比如一个人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不是值得被爱 , 重要他人是不是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给自己回应;
在面对冲突的情境下 , 一个人会采取怎样的方式调节情绪 , 如何跟关系中的另一方互动(Fraley & shaver ,2000) 。
回避型依恋意味着 , 内心深处会觉得自己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重要他人的照顾 , 对亲密关系容易有消极的态度 , 和较低的期待 。
当实际或潜在的拒绝/冲突发生时 , 回避型会通过关闭他们的情感系统 , 比如否认依恋需求、远离关系 , 来减少痛苦的感觉(Twenge ,2003) 。
也就是说 , 一个回避型依恋也可能在朋友、同事、恋人面前表现得热情友善 。 但当进入亲密关系 ,ta 可能会很难去深层地自我暴露、很难依赖、很容易在冲突场景关闭自己的情感通道 , 也更容易对关系的走向持消极的看法 。
|谁说回避型依恋不能好好谈恋爱?关于回避型依恋的5个误解
本文图片

图源|日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误解二
一朝回避型 , 永远回避型
很多人会把回避型依恋当成一个“诊断” , 觉得自己是回避型 , 那所有的行为表现都应该符合回避型的描述 。 当发现自己出现了跟描述不一致的情况 , 就会产生疑惑:
“我跟男朋友在一起就是典型的回避 , 但在朋友面前就特别黏人 , 怎么回事?”
“我觉得我是回避和焦虑一半一半?所以这是什么?”
这其实是对依恋理论的一个误解 。 事实上 , 依恋理论是个动态模型 , 存在着稳定性(大多数时间、在大部分关系里的表现) , 但也会随着生活环境、具体情境的变化进行更新和替换(Hazan & shaver ,1987) 。
依恋理论的提出者鲍尔比就指出 , 人的依恋模式不是单一的 , 而是分成多个层次和等级(Bowlby ,1980) 。
底层是一个人对关系的基本认知和假设 , 在特定事件面前 , 又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 这些表现本来就是多面的 , 也不需要保持一致(Paula et al.,2000) 。
在不同的关系里呈现不同的依恋模式也很正常 。 有研究发现 , 个体可以对不同的重要他人持有不同的依恋模型 。 因为在一个复杂的等级网络中 , 每个模型都可以与其他模型产生关联(Collins & Rrad ,1994) 。
事实上 , 相比于诊断 , 依恋类型更像是一个地图 。 用标签框住自己是没必要的 , 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开放的心态 , 借助这些概念了解自己的过往经历、创伤及其对当下的影响、在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方式 , 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 , 跟别人相处 。
比如第一个提问的朋友 , 完全就可以通过思考“为啥我在朋友面前能依赖 , 而对男朋友就不能” , 进行进一步的自我探索 , 说不定就会发现自己深层的亲密关系需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