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有什么用?”孩子自暴自弃时,父母的正确回应影响他一生( 四 )


既包括对自己 , 也包括对孩子 。
想起儿子入学前 , 身边总有人劝我:该早教了 , 该送英语补习班了 , 该认字学拼音了……对于这样的建议 , 一开始 , 我一笑而过 , 并不着急 。
就这样 , 儿子快快乐乐地度过了学龄前美好的童年时光 。
果不其然 , 步入校园后 , 排名班级垫底 。
我有些无奈 , 但接受现实:孩子无天资 , 也许他就是一个平凡的孩子 。
人对未付出努力的结果 , 常常能做到坦然接纳;然而一旦付出努力 , 若结果与期望不相符 , 则常常不能释怀 。
随着孩子学习状态渐渐调整 , 成绩稳步上升 , 与此同时 , 失衡的却是家长的心理 。
我发现 , 我开始在意“努力就要有回报”的成果 , 也因此 , 每每孩子玩得痛快淋漓 , 我总恐慌 , 试图将他拉回学习桌 , 劝他应该“再努力一些才好” 。
我也发现 , 我无法接受“努力与成果不匹配”的结果 , 每每孩子成绩有滑落 , 我就会恐慌 , 生怕他错失前途与希望 。
孩子变得越来越努力 , 而我却变得越来越焦虑 。
有一天 , 儿子临睡前迷茫地问我:“妈妈 , 为什么我以前考个80分你都很开心 , 可现在 , 我考了98分 , 你却不满意?”
儿子的话 , 问住了我:为什么呢?我这是怎么了?
我回头看自己 , 事实上 , 这样的焦虑一直伴着我长大 。
努力读书 , 努力工作 , 我从不敢丝毫懈怠 , 生怕一松懈 , 就会失去自己的存在价值 。
对未来的不确定 , 不安全感始终笼罩着我 , 我害怕不努力 , 就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 而这一切 , 只源于:我的原生家庭 。
小时候 , 家里条件不好 , 同龄的女孩大多早早毕业就去上班 。
我不甘心 , 为了证明自己是块读书的料拼命读书 , 最后才不负父母用从牙齿缝里省下来的钱上了大学 。
工作后 , 我为了证明读书能够获得更好生存 , 于是兢兢业业工作、进修 , 生怕被旁人嘲笑“读了那么多年书 , 还不如一个初中文凭混的好”……
每一天 , 我都过得很忙碌 , 很充实 , 却很焦虑 。
我突然醒悟到 , 越努力越焦虑 , “害怕失去”才是最大的心魔 。
事实上 , 很多人的焦虑并不来源于有没有努力 , 而是来源自一颗想要努力但又太着急的心 。
02
为什么努力成功了 , 依然陷入焦虑?
很多时候 , 我们常常以为:努力是辛苦的 , 一旦达到目标 , 就会变得幸福 。
但事实却会告诉你:成功带来的喜悦只是瞬间片刻 , 很多时候 , 它依然掩盖不了焦虑的黑洞 。
你有多成功 , 就有多失落 。
为什么?
心理学指出 , 推人成功有两种力量:
一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 一种则是发自内心的恐惧 。 前者因为热爱而全身心投入 , 后者因为害怕失去而奋不顾身 。
结果同样是成功 , 但在恐惧推动下达成的目标 , 无论成就有多大 , 都无法满足一个人内心的快乐 。
为什么努力成功了 , 人依然会陷入焦虑?
因为努力本身不会带来快乐 , 能带来快乐的 , 是成就感 。
相比那些因为热爱在努力付出的人 , 他们从不畏惧失败 , 也不会因为失败而退缩 。
每一次落空 , 都会燃起他们的斗志 , 因为那是真正的热爱 。
有一部来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 叫做《十月的天空》 , 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男孩从煤矿工人逆袭成为航天工程师的故事 。
在一开始 , 他和身边所有同龄人一样 , 只是一个普通高中生 , 为前途担忧 。
他运气不佳 , 由于身体素质不过关 , 在球队选拔中落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