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不只防阳光 灯光也可能晒伤肌肤


防晒不只防阳光 灯光也可能晒伤肌肤

文章插图
2013年4月8日傍晚 , 博鳌亚洲论坛接近尾声 。在新闻发布会上 , 出现在众采访人员面前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大使“面色微红” , 面部有脱皮的现象 , 原来是“被电视台的灯晒伤了” 。
这个看似是博鳌论坛的小插曲 , 但是却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 其实我们日常办公室或家里的灯光也容易对肌肤造成伤害 。所以 , 并非“居里夫人”就一定能拥有白雪公主的肌肤 。
防晒究竟防什么?
UVB俗称紫外线“晒红段” , 大部分被皮肤表皮吸收 , 引起红肿、水泡、脱皮等急性症状 , 甚至引起皮肤癌 。通常在夏天和午后 , 阳光中的UVB会特别强烈 。虽然其“杀伤效果”迅速而明显 , 但好在穿透力一般 , 玻璃、遮阳伞、帽子和长袖的衣服等都可以阻挡部分UVB 。
UVA俗称紫外线“晒黑段” , 既能引起皮肤晒黑 , 又能直达皮肤真皮层 , 破坏胶原及弹力纤维 , 产生光老化 , 并且这种影响是可叠加、可累积的 , 对皮肤造成作用持久的晒黑及老化 。即使每天只有几分钟短暂的暴露在阳光下 , 累积下来都足以伤害到你的皮肤 。并且 , UVA的强度随季节、天气、朝夕的变化都不大 , 可以说只要有太阳(即便它被云层遮挡住)就有UVA的存在 。更糟糕的是 , UVA有很强的穿透力 , 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 , 打伞、戴帽子甚至躲在家里都不能完全避开UVA的“攻击” 。
为了防晒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涂防晒霜吗?
到了卖场 , 种类众多的防晒乳总让人眼花缭乱 , 尽管各品牌新品不断抬高防晒系数 , 但总有医生站出来呼吁 , 防晒系数越高 , 皮肤就要承受越重的负担 , 是真的吗?
其实 , 光看瓶身上的SPF/PA数值 , 无法辨别防晒乳对皮肤的影响 , 能不能做到有效“防渗入” , 才是防晒品是否安全的关键 。
防晒剂有物理和化学两类 , 纯物理防晒由于粉粒大 , 使用后大多卡在毛孔 , 无渗入风险 , 即使渗入也不会被身体吸收 , 但化学性防晒就必须考量防渗入问题 。
由于化学防晒剂的成分多是化学合成酯或环境荷尔蒙 , 可能引发过敏性荨麻疹或皮肤病变 , 甚至有致癌风险 , 因此业者必须利用防渗入的配方概念 , 以无法进入皮肤的大分子或创造高分子聚合物薄膜 , 将化学防晒剂阻绝在皮肤表层 , 避免被身体吸收 。
对此 , 专家建议从几个方向测试产品 , 保障自身安全:
1.先了解手中的防晒乳是物理性、化学性 , 或是两者混合 , 化学防晒剂比例越高 , 防渗入的有效性越重要 。
【防晒不只防阳光 灯光也可能晒伤肌肤】 2.在脸上试搽一点防晒乳 , 若感觉刺痛 , 就代表成分渗入皮肤 , 如果使用的是化学防晒剂 , 表示厂商没考虑到防渗入安全问题 , 应直接从购买清单中删除 。
3.将防晒乳搽在手上 , 等待15分鐘 , 确定附着于皮肤后 , 用喷枪轻喷 , 如果呈现圆形水珠 , 表示防晒乳已形成防护膜 , 能达到防渗入、抗汗作用;但如果喷水后呈白浊状 , 甚至随水流走 , 表示无法防流失 , 化学成分也都渗进皮肤了 , 这种防晒乳最好少碰为妙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