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改革前后瑞典每季度新结婚夫妻数量 。 长虚线为新政策生效日(1989年1月1日) , “1989Q4”表示1989年第四季度(其他类同) 。 图片来自《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 。
显然 , 保险利益使许多瑞典青年降低了对伴侣契合度的要求 , 证明利益在婚姻决策中的分量不轻 。 瑞典是最发达国家之一 , 国家福利丰厚 , 保险行业也十分完善 。 如果连瑞典青年都如此在意婚姻的保险价值 , 其他国家应该更在意 。
这场改革也改变了年轻人择偶的标准 。 不妨以受教育年数作为技能的度量指标 。 那么改革之后 , 高技能男性与低技能女性结婚的概率骤然下降;换言之 , 在婚姻市场上 , 男女在改革后都更倾向于和技能水平相当的对象匹配 。 原因在于 , 之前由于国家承担了相当部分的保险职能 , 找对象时不必以避险效果作为考量 , 可以重点寻找其他维度上的默契;然而 , 随着国家保险职能的削弱 , 人们不得不重新依赖婚姻实现经济保障 , 期待配偶填补一些经济空白 。 于是 , 技能相当的男女间相互吸引力增强 , 互相婚配的概率增加 。 瑞典改革的经历深刻解释了风险保障在婚姻决策中的分量 , 也为我们理解人类婚姻起源提供了一个现代案例 。
本文图片
《花都绮梦》(Kvinnodr?m1955)剧照 。
婚姻 , 是被人类选中的避险方式
基于血亲解决跨期互助问题 , 这很好理解 , 因为血亲是生物性的 , 终生不变 。 可是 , 姻缘关系属后天人为 , 是基于海誓山盟的跨期承诺 , 也是人类虚构的“故事” , 而且在智人的演变历史中 , 婚姻这个“故事”出现得很晚 。 既然如此 , 为什么人们愿意把这么多避险需要、跨期合作寄托在这个“故事”上 , 不相信其他人际跨期承诺呢?毕竟即使到今天 , 在各民族的存在中 , 血亲和姻亲仍然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两个组建维度 。 当然 , 激素、性关系、生育子女是男女婚姻区别于其他契约关系的地方 , 这些生理因素可能足以使婚姻承诺持续长久 。
本文图片
《甜蜜蜜》(1996)剧照 。
实际上 , 智人到很晚才发明婚姻 , 具体形式和内涵则经历了多个变迁阶段 。 但是 , 从起源到后来的演变 , 婚姻历来不是爱情的结晶 , 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男女在劳动中分工合作 , 为了给人际风险交换提供必要的信任基础 。 这是姻缘网络的价值所在 , 也是各社会的包办婚姻传统背后的逻辑 。
在缺乏金融市场和其他保障体系的社会里 , 婚姻不只是当事人个人的事 , 同时也跟许多其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 从中国到印度、非洲、欧洲等地 , 人们将多项避险需要附加于婚姻之中 , 使婚姻无限负重 , 以至于到现代美国因婚姻而得的权利多达1000余种 。 对于如此负重的人际关系 , 人类当然不会轻淡为之 , 而是推出了各类仪式、各种迷信、各项载体 , 比如“三从四德”、“七出三不出”、贞节伦理 , 甚至贞节牌坊等 , 其目的都是强化婚姻这种跨期承诺的可靠性 , 降低违约(离婚)风险 , 让人们对未来放心 。
正因为传统婚姻从一开始就不是爱情的结晶 , 所以只要跨期利益交换的需求还在 , 人们就不能说“我们没有感情了 , 所以离婚” , 因此过去的离婚率极低 。 婚姻的演化提升了人类的风险应对力 , 同时也驯化了男性的暴力冲动(妻子和为人父都帮助缓和了男人的攻击冲动) , 两种渠道都带来社会暴力的下降 。 当然 , 婚姻只是成家的手段 , 目的还是在于建立家庭 , 进而组构宗族 。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父母|一个女人的“深情”:老公可以再找,孩子可以再生,弟弟只有一个
- 01卷首语人生 人生,就像是随手乱画的波浪线,没有规律可以找寻
- |儿女找对象,有这三个特点的家庭千万不能找,后患无穷!
- |婚姻必经三阶段
- |大爷相亲嫌弃大妈跳舞,直言跳舞的地方有猫腻,大妈:咱是正经人
- |现在的婚姻你后悔吗?别在婚后才知道后悔,维系婚姻只需这五个字
- 在评判一段婚姻是否幸福的时候 36岁剩女择偶,不在乎男方是几婚,提出条件后
- 婚姻|挽回老公的方法:挽救婚姻的技巧和步骤,全攻略在这
- 婚姻|农村俗语“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啥意思?老话在理吗
- |离婚后他才知道,想要找到像前妻那样一心过日子的女人,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