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相亲找对象与自由恋爱,哪种方式组建的家庭更抗风险?( 四 )


不过 , 这一作用集中在相对贫困的家庭 , 而富有家庭子女的婚姻距离就近得多 , 哪个父母不想常常看到自己的子女呢?这两位教授发现 , 家庭财富每高1个标准差 , 收入风险对食物消费的影响就减少12% , 多余财富带来的抵御风险能力是把女儿远嫁60公里所带来的保险效果的两倍 。 富家女儿当然就不必远嫁 。
婚姻|相亲找对象与自由恋爱,哪种方式组建的家庭更抗风险?
本文图片

《炙热》(Parched2015)剧照 。
此外 , 在产出风险比较低的村里 , 规避风险的必要性就少些 , 外嫁女儿的距离就更近;而如果有多个女儿 , 父母一般会把她们往不同方向远嫁 , 这样做似乎与传统直觉相反 , 因为如果把她们嫁到同一村庄 , 那会减少交易成本 , 也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 , 但那样不利于最大化风险应对力 。 这进一步证明 , 在现代金融出现之前 , 避险动机在婚姻安排中的权重很高 , 爱情也就成了不可求的奢侈品 。 于是 , 婚姻由双方长辈包办、子女无恋爱自由 , 就不足为奇了 ,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家族各成员的利益不被牺牲 。 在避险利益面前 , 爱情的地位当然很低 。
我们一般认为 , “嫁富”是女儿婚姻的首要目标 , 高攀是提升社会地位的捷径 。 这也是为什么婚姻市场充满逆向选择问题 , 因为富家长辈会担心别家子女对自家儿女感兴趣 , 就是源于他们由于贫穷而“攀富”的动机;而且即使财富背景不对等的婚姻发生了 , 这种怀疑也会使婚姻关系极不稳定、难以持续 。 罗森茨魏希和斯塔克在分析了382户婚姻的情况后 , 发现婚姻双方的家庭财富显著正相关 , 这说明财富“门当户对”度高 , “攀富”倾向不突出 。
这与两位教授的数学模型推论十分一致:当避险是婚姻在生子以外的首要目的时 , 双方家庭最好在财富等基本禀赋上般配(门当户对) , 否则在未来 , 一旦富有的一方出现收入挑战时(灾害或其他风险事件) , 贫穷的亲家可能无法给予帮助 , 无法兑现跨期交换 。 更何况贫穷的一方可能频繁出现消费危机 , 经常需要亲家帮助 , 使交换严重不对等、难以为继 。 印度农村婚姻在财富禀赋上“门当户对” , 而在收入风险上通过拉开两家的物理距离来降低相关度(最大化彼此风险特征的差异度) , 这些都印证了避险的确是婚姻的重要驱动力 , 也是实际效果所在 。
“门当户对”的策略也并不可持续
中国是否跟印度有别?在中国的婚姻传统中 , “门当户对”无疑重要 , 避险需要也往往是婚姻背后的驱动力(正如《夫妻双双把家还》中所唱的) 。 随着近代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 两个不同趋势出现 。
婚姻|相亲找对象与自由恋爱,哪种方式组建的家庭更抗风险?
本文图片

《马大帅》第一部(2003)剧照 。
首先 , 新山以康村的通婚圈为研究对象 , 70分析了20世纪以来山东农村的变化 。 根据康村户口资料及新山的调查 , 相对于改革开放前 , 康村的婚嫁距离急剧缩短、通婚区域也快速内卷 , 通婚村数减少 , 婚入与婚出在地域上出现较大的不对称性 。 主要原因是 , 经济发展后 , 风险出现的频率下降 , 人们的收入水平与风险应对力都上升 , 靠跨区婚姻达到避险的必要性下降 , 于是通婚圈半径缩小 。 这也印证了基于印度数据的结论:在收入水平低并缺乏其他避险工具时 , 人们会通过远嫁女儿来规避收入风险;反过来 , 这种远嫁需求就逐渐降低 , 让婚姻得以解放 。
其次 , 也有相反的趋势 , 就是改革开放后 , 区域间财富差距拉大 , 于是长距离的跨区婚姻可以带来“攀富”和城市户口价值 。 比如 , 江苏省71%的女性婚姻移民(嫁入) , 分别来自四川(29%)、贵州(16%)、安徽(13%)和云南(13%)等省份 , 这些婚姻一般不是“门当户对”的匹配婚姻 。 由此可见 , 以避险为目的的正常婚姻倾向于“门当户对” , 而其他婚姻则不一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