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相亲找对象与自由恋爱,哪种方式组建的家庭更抗风险?( 六 )


赫斯也分析了1978—1994年间美国1200对婚姻的面板数据 , 发现在实际中 , 美国人的爱情一般是昙花一现 , 仅仅靠爱情建立的婚姻难以持久 , 所以婚姻命运长短的决定因素在于两人的结合是否带来避险价值:双方收入波动的相关度越高(或者两方收入波动率水平相差越大) , 婚姻的避险价值越低 , 两人会更早离婚 。 这完美地验证了西方谚言所说的“患难见真情”(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 彼此有避险需求的婚姻才会持续 。
可是 , 赫斯也发现 , 双方收入水平本身的差别并不影响婚姻的持久性 。 也就是说 , 丈夫与妻子的收入差距大不会造成离婚 , 两人的收入是否风险互补才是关键 。 普通人因为收入风险高 , 需要利用婚姻达到互保互助 , 不能奢望追求爱情婚姻 , 反而更能白头到老 。
婚姻|相亲找对象与自由恋爱,哪种方式组建的家庭更抗风险?
本文图片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剧照 。
早在1981年 , 科特利科夫(Kotlikoff)跟合作者推出一个婚姻理论:正因为每人都面临未来风险(包括失业等) , 一旦遭遇打击 , 会同时经历物质和情感方面的冲击 , 所以患难之时 , 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需扶助 。 然而 , 如果直接到市场上购买情感保险和收入保险 , 会面对两个挑战 。
首先 , 诸如“情感保险”这样的“产品” , 到目前还没有便捷且多样化的交易市场 , 这种市场有待开发 , 由于“情感”难以标准化或量化 , 因此也不便于交易、交割;其次 , 就收入保险而言 , 尽管市场上已有年金保险品等可供选择 , 可是由于严重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问题 , 这些保险市场还无法充分发展 , 要么定价太高 , 要么不够个性化 。 相比之下 , 恋爱是双方充分接触、了解的过程 , 甚至可以婚前同居几年 , 这些使结婚时彼此在信息和信心上都很充分 ,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不多 , 因此在物质和情感维度上的相互保险效果更优 。
在他们的理论中 , 自由恋爱过程的长度和深度很重要 , 帮助降低信息不对称、强化信任 , 爱情是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手段 。 实际上 , 根据两位作者的模型估算 , 婚姻常常比市场发挥更加靠谱的保险作用 。
婚姻的避险功能:在现代的案例
当然 , 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寻找一些场景 , 其中因为某些变化而大大影响婚姻的保险价值 , 然后我们检验这一变化前后人们的婚姻决策是否受到显著影响 , 借此反映保险价值对婚姻决策的影响度 。
婚姻|相亲找对象与自由恋爱,哪种方式组建的家庭更抗风险?
本文图片

《婚姻生活》(Scener ur ett ?ktenskap1973)剧照 。
瑞典1989年的“未亡人保险”改革法案 , 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 。 改革之前 , 瑞典政府给丧偶的个体提供终身保险 。 尽管具体支付方案很麻烦 , 但大体上政府会保障生还的一方 , 让他/她可终生领取不低于之前家庭年收入一半的现金;然而 , 改革之后的新政要求 , 对于1989年1月1日或者之后结婚的夫妻 , 如果发生丧偶 , 政府只一次性发放一笔保障金 , 金额是丧偶年收入的40% 。 也就是说 , 1989年的改革显著降低了婚姻的保险价值 。
紧接着 , 当地人的婚姻决策发生剧烈变化:1988年底 , 也就是改革正式生效前的最后一个季度 , 登记结婚的伴侣数比之前激增了17倍多 。 从长期数据看 , 当时的年轻人普遍因为改革而提前结婚:但1989年伊始 , 结婚率长期处于低谷 , 新结婚对数只是之前的一半左右 。 直到1995年同性婚姻合法化前 , 结婚率再没回到之前的水平 。 此外 , 那场“结婚潮”也的确草率:1988年第四季度缔结的婚姻 , 之后离婚的比例明显高于早先 。 5年内 , 这部分婚姻的离婚率比其他时期高出约2.5%;10年内 , 超额离婚率是5%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