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故事、影视小说、学术研究等众多文本题材中 , 婚姻都是最受关注的几大议题之一 。 这与人们常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的内涵是一致的 。 我们向往爱情 , 并为此创造了故事和神话 。 当然在现代社会 , 没有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被否定的 , 也是被抛弃的 , 只不过这本身其实也可能是一个神话 。
组建家庭往往是一种理性的规划、计划 , 而自发的爱情可能被认为并不能维持家庭婚姻的稳定 。 爱情故事诞生后 , 其功能也在于维护家庭 。 在最初的人类历史上 , 各个社会都先后发明了家庭这一基本形式 , 并且从选择对象到维护家庭都发展出相应的策略、伦理和规则 。
本文图片
《大时代》(1992)剧照 。
经济学家陈志武的通识之作《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以风险与避险为基础探讨人类的诸种组织形态 , 而婚姻家庭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 在传统社会 , 家庭提高了人们避险、抗险的能力——在缺乏金融市场和其他保障体系的传统社会里尤其如此——也克制了人的暴力冲动 , 但这一理性的规划也往往是以牺牲爱情为前提的 。
那么 , 基于避险和抗险而理性规划的婚姻(比如相亲) , 与基于自由恋爱组建的婚姻 , 谁的避险或抗险能力更强呢?以下内容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一书 , 摘编有删减 , 标题为摘编者所起 。 注释见原书 。
原文作者|陈志武
摘编|罗东
《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 , 陈志武 著 , 中信出版社 , 2022年3月 。
婚姻中的浪漫爱情是一种神话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 绿水青山绽笑颜 。 随手摘下花一朵 , 我与娘子戴发间 。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 夫妻双双把家还 。 你耕田来我织布 , 我挑水来你浇园 。 寒窑虽破能抵风雨 , 夫妻恩爱苦也甜 。 你我好比鸳鸯鸟 , 比翼双飞在人间 。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自从陆洪非于1953年推出新版黄梅戏《天仙配》 , 这首《夫妻双双把家还》就广为流传 , 也被看成最经典、最浪漫的爱情歌之一 。 歌词背后的神话源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 , 后来被各朝不断改编 。
本文图片
《新天仙配》(1997)剧照 。
可是 , 这个虚构故事是浪漫爱情吗?对很多人来说 , 一听到“婚姻” , 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跟“爱情”“浪漫”联想在一起 , 甚至画上等号 。 这当然是错觉 , 因为人类婚姻和家庭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人际跨期互助、降低生存风险而构造的故事 , 只是跟迷信相比 , 婚姻和家庭这两个人类发明不完全是虚构的 , 而是有实在的生理和经济基础 , 带来的避险与互助实效也是客观的存在 。
李海燕在《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爱情的谱系》中谈道 , 浪漫意义的“爱情”一词到20世纪初才出现于中文世界 。 潘翎指出:“爱情”重点表达的是爱的浪漫情感 , 跟儒家传统的“仁爱”“仁惠”不同;在中文演变史中 , “爱情”最早于1908年出现在《辞源》中 , 但到1931年才第一次有“爱情”这个词条 。 这些事实表明 , 爱情以前不是婚姻的前提 。 中国跟其他社会一样 , 以前当然有过爱 , 也有过情 , 但浪漫意义上的“爱情”未必是过去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 所以没必要发明类似“爱情”这样的词汇 。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也很浪漫 , 但这个故事盛传两千多年、一直为千万人的梦想 , 本身就说明这只是一种愿景 , 在现实生活里可望不可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父母|一个女人的“深情”:老公可以再找,孩子可以再生,弟弟只有一个
- 01卷首语人生 人生,就像是随手乱画的波浪线,没有规律可以找寻
- |儿女找对象,有这三个特点的家庭千万不能找,后患无穷!
- |婚姻必经三阶段
- |大爷相亲嫌弃大妈跳舞,直言跳舞的地方有猫腻,大妈:咱是正经人
- |现在的婚姻你后悔吗?别在婚后才知道后悔,维系婚姻只需这五个字
- 在评判一段婚姻是否幸福的时候 36岁剩女择偶,不在乎男方是几婚,提出条件后
- 婚姻|挽回老公的方法:挽救婚姻的技巧和步骤,全攻略在这
- 婚姻|农村俗语“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啥意思?老话在理吗
- |离婚后他才知道,想要找到像前妻那样一心过日子的女人,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