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甜蜜蜜》(1996)剧照 。
既然婚姻的避险功能已经显著 , 为什么还会在未来改变呢?当然 , 一方面这种安排以牺牲年轻人的自由恋爱权为前提 , 使婚姻离爱情遥远 。
另一方面 , 罗森茨魏希在1993年的后续研究中 , 基于印度农村普查数据发现 , 一旦跨区婚姻的保险效果太好 , 会带来两种负面影响:抑制正式借贷市场和新科技的发展 。 前者很容易理解 , 因为如果村民都忙于利用婚姻和亲情网络解决跨期风险交换 , 而且这些还多少管用 , 就无暇顾及甚至不相信正式金融的避险作用了 。 后一种影响的通道在于:技术进步增强人口流动性 , 农户不再被绑定于出生地 , 这就削弱了跨区婚姻所带来的空间保险作用 , 同时技术进步使家庭财富增长 , 直接降低了收入风险对消费的影响 , 减少了对婚姻保险功能的依赖 。
罗森茨魏希发现:农户对婚姻等传统避险方式的依赖程度越高 , 其对先进技术的排斥程度就越强 , 因为他们担心新科技的广泛采纳会降低传统避险方式的可靠度 。 如果其他农户都因新科技而降低对跨区婚配的需求 , 则农户自身在婚姻市场上的选择空间也会缩小 。 因此 , 他们选择拒绝新科技、坚守旧文化 , 连移民美国的印度人及其后裔还坚持包办婚姻 。
避险婚姻与爱情婚姻 ,
谁更稳?
从实际效果看 , 包办婚姻(避险婚姻)与自由恋爱婚姻的结果不同 。 如果是父母帮子女安排对象 , 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养老需求(避险需求)和其他族人的利益;而如果子女自己择偶 , 会在意自己是否喜欢、是否相爱 。
1991年 , 三位学者对中国7个省6334对夫妻的情况做了系统问卷调查 , 分析后发现 , 相比自由恋爱结婚的男性 , 娶父母包办的妻子带来以下差异:妻子更顺从听话、生更多小孩、有男孩的概率更高、更认同丈夫的孝敬父母责任 , 但代价是婚姻更不和谐、妻子收入低或者不外出工作 。
而自由恋爱婚姻中 , 夫妻和谐度高、感情一般更好 。 张作霖子女的故事就能佐证这一点 , 他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名将 , 有过6个妻妾、14个子女 , 其中6个是女儿 。 张作霖规定子女婚事都由他包办 , 就这样 , 年长的五个女儿的婚姻都由他安排 , 每个都成了他扩大政治影响力的工具 , 造成二女儿和四女儿的悲剧 , 而由于最小的六女儿在张作霖1928年离世时才4岁 , 没来得及由父亲包办婚姻 , 后来能自行结婚 , 她成为6姐妹中生活最完美的一个 。
本文图片
张作霖的六个女儿 。 图片来自《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 。
这些研究结论解释了为什么各社会在古代都盛行包办婚姻 , 由长辈包办能确保后辈的婚姻以长辈和其他亲戚的利益为优先 , 避免后辈把一档婚姻浪费在不一定对亲族利益有用的爱情上 。
那么 , 跟功利婚姻比 , 爱情是否有益于强化婚姻的保险作用呢?前面谈到 , 就避险而言 , 最好的匹配是婚姻双方的未来收入完全负相关 , 一方高时另一方低 , 反之亦然 , 即所谓的“异性相吸” 。 但就爱情而言 , 双方的出生与成长背景越相似 , 可能越利于文化与价值观上的志同道合 , 即所谓的“物以类聚” 。
格雷戈里·赫斯(Gregory Hess)在他的理论模型中 , 研究了避险和爱情对婚姻的交互作用 , 结论是:如果男女双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很低、避险需求不大 , 那么爱情会主导婚姻决策 , 而且婚后是否能持续 , 也取决于他们的爱情能否长久;可是 , 如果一方未来收入风险高、避险需要大 , 那么不管爱情本身能持久还是昙花一现 , 避险需求会占上风并主导婚姻的未来 , 也就是说 , 即使双方当初因爱情结婚 , 只要双方的收入波动高度正相关(比如 , 在同一公司或同一行业工作) , 这个婚姻会因为缺乏避险价值而难以维持 。 只有在财富已经很多、未来收入风平浪静的背景下 , 爱情才能主导婚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父母|一个女人的“深情”:老公可以再找,孩子可以再生,弟弟只有一个
- 01卷首语人生 人生,就像是随手乱画的波浪线,没有规律可以找寻
- |儿女找对象,有这三个特点的家庭千万不能找,后患无穷!
- |婚姻必经三阶段
- |大爷相亲嫌弃大妈跳舞,直言跳舞的地方有猫腻,大妈:咱是正经人
- |现在的婚姻你后悔吗?别在婚后才知道后悔,维系婚姻只需这五个字
- 在评判一段婚姻是否幸福的时候 36岁剩女择偶,不在乎男方是几婚,提出条件后
- 婚姻|挽回老公的方法:挽救婚姻的技巧和步骤,全攻略在这
- 婚姻|农村俗语“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啥意思?老话在理吗
- |离婚后他才知道,想要找到像前妻那样一心过日子的女人,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