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本病属“鼻窒”范畴 。其病机多与邪毒久留 , 气滞血瘀有关 。症见鼻甲肿胀肥大 , 硬实色暗 , 或呈桑椹样 , 或呈结节状 , 鼻塞持续加重 , 涕多黄稠或白粘 , 嗅觉减退 , 语言不畅 , 咳嗽多痰 , 耳鸣不聪;舌质红有瘀斑 , 脉弦细 。治宜调和气血 , 行滞化瘀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 , 赤芍15g , 生地黄15g , 川芎15g , 桃仁10g , 红花10g , 柴胡10g , 桔梗10g , 枳壳10g , 辛夷10g , 莪术15g , 鳖甲15g , 藿香12g 。水煎内服 。外用鼻炎灵滴鼻剂长期滴鼻 。亦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进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 , 按常规表面麻醉后 , 取当归注射液2ml , 进行下鼻甲注射 , 每2天1次 , 3次为一疗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慢性单纯型鼻炎应如何治疗
- 慢性喉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 乙氧苯柳胺软膏双盲自身对照治疗慢性湿疹50例
- 如何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耳鼻咽喉科急慢性感染
- 为什么提倡变应性鼻炎使用综合治疗措施
- 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 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 变应性鼻炎的确诊常需做哪些试验检查
- 怎样预防变应性鼻炎的发生
- 哪些药物常用来治疗变应性鼻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