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疗
单独口服氨苯砜片(dds)者12例,50mg日2次,有效者6例,约2周左右起效;单用泼尼松片者5例,20~25mg/d,有效者4例,2周左右明显起效 。dds加泼尼松者7例,有效者6例,约10天起效 。dds加抗生素12例,有效5例 。dds、泼尼松、雷公藤片(6~8片/d,分3到4次服)、抗生素(主要为四环素片0.25g,每日4次,红霉素片0.25g,每日4次或tmp片0.1g,每日2次)联合治疗22例,有效者19例,且起效快(1周左右) 。dds、泼尼松和反应停片(25~50mg,每日3次)治疗4例,有效者2例 。
外用药物根据皮损不同给予不同剂型,有糜烂渗出者给予雷弗诺尔糊剂,有感染者使用抗生素软膏,红斑、丘疹、斑块性皮损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肤轻松霜、复方咪康唑霜、去炎松霜等,但无单用外用药有效者 。
有8例患者因口服、外用药物疗效较差而加用境界线治疗,球管电压10kv,未加滤过板,每次照射剂量2gy,每周2次,总剂量为12~18gy,可提高疗效 。
七、讨论
新近的研究提示,本病的病因为先天性表皮缺陷,其基因位点在3q21-q24染色体[1],明胶酶、桥粒斑珠蛋白、e-钙粘蛋白和凝集素的异常在发病机理中起着一定的作用[1,2] 。本病以皱褶易摩擦部位反复出现水疱、病程迁延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水疱和棘剌松解现象 。我们所报道的69例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44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亦符合本病特点,因此可确诊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们的病例中27例有阳性家族史,占39.13%(男38.18%,女42.29%),低于文献报道的70%左右的阳性家族史 。罹患者累及所有ⅰ、ⅱ 级亲属,其中8个家庭是3代多人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理论上这一遗传方式患病率应是两性相等的,但是,在我们的资料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这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存在差异有关,因为曾有作者报道用雌激素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3],其作用机理尚未明了 。文献报道本病病情50岁以后可逐渐减轻 。但我们的69例患者中有26例在50岁以后仍反复发病,病情未见减轻,占37.68% 。
【69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临床分析】 本病以皱褶、间擦部位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结痂、最后愈合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我们的69例患者中有1例皮疹初发时为足底红斑、水疱,以后才累及间擦部位,虽然有文献[4]报道这类患者掌部可见点状角化性皮损,但尚未见有掌部水疱的报道 。
对于本病的防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保持间擦部位的干燥,避免摩擦有助于减少复发 。朱学骏等[5]报道口服抗生素、外用及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氨苯砜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可使病情得以缓解 。在我们的病例中,虽然单服氨苯砜、泼尼松或氨苯砜加泼尼松、氨苯砜加抗生素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但临床上仍以联合疗法(氨苯砜、泼尼松、雷公藤和抗生素)的疗效好、起效快 。但值得指出的是,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且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因此对未生育者(特别是男性)应慎用雷公藤,同时对长期使用该药者,应注意血液和骨骼系统的不良反应[6,7] 。对药物治疗困难、病程迁延者加用x线是较为有效的疗法 。在我们的患者中,有8例使用境界线治疗,球管电压10kv,未加滤过板,每次照射剂量2gy,每周2次,一疗程总照射量为12~18gy,可加速创面愈合,肥厚皮损消退 。有作者报道境界线对人的安全剂量为60gy以下,虽然在该类患者的病程中可反复使用数个疗程,但我们认为,为防止出现放射性损害,x线治疗一般适用于年龄偏大者,因为放射性损害在达到累积剂量后许多年才能发生 。在我们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现有皮肤放射性损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什么是弱视呢
- 紫色毛癣菌引起黑癣伴泛发性体癣一例
- 分析高级超模颜穿搭分析第一期——中性平衡是最潮的方向
- 鼻源性颅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 光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测定
- 钙泊三醇外用治疗可减少银屑病皮损中ICAM-3阳性浸润细胞的表达
- 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IL-4sCD23的研究
- 三代十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伴无乳头例
- 急性鼻窦炎的预防和康复应注意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