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临床分析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以皱褶、易摩擦部位反复出现红斑、水疱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迁延,治疗较为困难,现将我所近20年来资料较为完整的69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

69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临床分析

文章插图

一、一般资料
69例患者中,男55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3.93∶1;年龄20~70岁,平均43.23岁;发病年龄3~60岁,平均29.09岁;病期8天至40年,平均14.62年 。有12例仅就诊一次,另外57例患者随访时间1个月至18年,平均3.17年 。
二、家族史
所有患者中有27例有家族史,其中男性21例,罹患者有父母、兄弟、姐妹、儿子、祖父母、曾祖母、叔、外甥 。女性6例有阳性家族史,罹患者有父母、兄弟、姐妹、祖母和侄女 。
三、季节影响
55例男性患者中夏季病情加重者38例,冬春季加重者各1例,其余15例不受季节影响 。女性患者14例中夏季病情加重者有11例,另外3例病情与季节无关 。
四、皮疹情况
患者皮疹初发时大多数为多部位发生,男性患者以外阴腹股沟(21例)、颈(18例)、腋(17例)为多见,另有脐(9例)、腹(8例)、腘窝(7例)、腰(6例)、肘窝(5例)、背(5例)、肛周(4例),头(1例)、胸(1例)、手背(1例) 。1例初发时即为全身泛发,但以皱褶和摩擦部位为重 。女性最多见为腋(7例),其次依次为颈(5例),腘窝(5例),外阴腹股沟(3例)和乳房下(3例),腰、手背、腹、肘窝、脐(各2例),头部和足底(各1例) 。皮疹初起为红斑,红斑基础上水疱,继而糜烂、渗出、结痂,最后创面愈合,但皮疹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反复发作部位的皮肤逐渐增厚 。
初次就诊时体检:皮损部位男性以外阴腹股沟、腋、颈、腹为主,女性以腋、腘窝和颈为多见,详见附表 。患者初诊时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者50例(72.46%),糜烂、渗出者36例(52.17%),结痂35例(50.72%),淡褐色丘疹11例(15.94%),肥厚、浸润性斑块9例(13.04%),脓疱6例(8.7%),皲裂4例(5.80%) 。
附表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初诊时皮损部位
皮损部位男女合计外阴、腹股沟28(50.91)5(35.71)33(47.83)腋27(49.09)9(64.29)36(52.17)腹21(38.18)1(7.14)22(31.88)脐13(23.64)2(14.29)15(21.74)腘窝13(23.64)7(50.00)20(28.99)肘窝12(21.83)4(28.57)16(23.19)胸12(21.82)012(17.39)背11(20.00)1(7.14)12(17.39)腰10(18.18)3(21.43)13(18.18)肛周8(14.55)2(14.29)10(14.49)头4(7.27)1(7.14)5(7.25)鼻唇沟1(1.82)01(1.45)乳房下05(35.71)5(7.25)手背02(14.29)2(2.9)足底01(7.14)1(1.45) 注:括号内数值为百分率
皮疹形态与患者就诊时病期有关 。急性发作时以红斑、周边有水疱(皮损多为环形)为主,亦可见糜烂、渗出等 。水疱一般较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大多疱壁松弛,尼氏征可为阳性或阴性,男性中阴性19例,阳性9例;女性中阴性6例,阳性2例 。病程后期主要为结痂、肥厚和浸润斑块 。
五、病理检查
有44例患者(男35例,女9例)取皮损作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皮内棘层松解,基底层上方裂隙及水疱形成,疱内可见棘刺松解细胞,但大部分棘剌松解细胞之间仍有间桥相连,似倒塌墙砖 。28例标本中可见角化不良细胞,有2例可见表皮结痂,1例表皮明显增厚 。所有标本真皮上部有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和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5例有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 。
8例患者(男7例,女1例)作免疫病理检查,除1例有c3基底膜带线状沉积外,其余iga、igg、igm、c3均为阴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