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临床实验总结

摘要:210例花斑癣患者,每日口服伊曲康唑200mg,连服7天
或14天,治愈率93.3%,总有效率99.5%,真菌镜检阴转率99.5% ,培养阴转率98.3% 。未见副作用 。
中图分类号:r75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4963(2000)04
the clinicolaboratorical conclusion of itracon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tinea versicolor

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临床实验总结

文章插图
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为多中心开放性实验,于1999年3月~9月,由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二、三临床学院,吉林省医院、吉林医学院附院、吉林市中心医院、延边大学医学院附院等7家医院皮肤科进行了临床实验,每医院各观察30例,共210例,其目的是观察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
1 病例及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为18~65岁之间;(2)临床诊断为花 斑癣;(3)镜检阳性;(4)同意接受本研究 。
1.2 排除标准:(1)对唑类药物过敏者;(2)妊娠、哺乳及未采取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3)3个月内接受过全身治疗,1个月内接受过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者;(4)同时接受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呱、雷尼替丁等)、环孢菌素、利福平,苯妥英钠,阿司咪唑、西沙必利、特非那丁、咪达唑伦、类固醇激素等与伊曲康唑相互作用的药物者;(5)患有肝、肾、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者;(6)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及其他胃酸缺乏或服用胃酸抑 制剂者 。
1.3 患者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即从试验中退出:(1)发生了严重不良反应;(2)研究者认为为了患者的最大利益,从安全性考虑,他(她)应退出实验;(3)患者要求退出 。
1.4 入选病例情况:根据以上标准入选花斑癣210例,其中男164例,女46例;年龄:最小13岁,最高65岁,其中11~20岁17例,21~30岁70例,31~40岁71例,41~50岁30例,51~60岁7例,60岁以上6例;病程10天~8年不等;既往治疗情况:有64例在治疗前1个月,曾外用抗真菌剂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
1.5 药物及给药方案:伊曲康唑200mg每日口服1次连服7天或14天,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并选择油脂性食物 。
1.6 疗效评定标准:给药前、给药结束时及给药结束后4周分 别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
临床疗效: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改善≥60%;好转:症状、体征改善≥20%;无效:症状、体征改善<20% 。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 分×100%
真菌学疗效:治愈:真菌镜检和培养阴性;无效:真菌镜 检或(或)培养阳性 。
2 治疗结果
【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临床实验总结】 210例花斑癣治愈196例,治愈率为93.3%,显效13例,好转1例 ,总有效率为99.5%(详见表1) 。
表1 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的临床效果[例(%)]
7天14天停药4周治愈22(10.5)2(0.95)172(81.9)显效87(41.4)49(23.3)4(1.9)好转38(18.1)11(5.2)4(1.9)无效25(11.9)1(0.48)0(0) 真菌学疗效:治疗前镜检210例均阳性,阴转209例,阴转率99.5% 。培养60例,均培养出糠秕孢子菌,经治疗后阴转59例,阴转率为98.3%(详见表2) 。
表2 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的真菌学疗效[例(%)]
时间治疗效果镜检培养7天阴转138(65.7)37(61.7)无效15(7.1)15(25)14天阴转54(25.6)17(28.3)无效00停药后4周阴转17(8.1)5(8.3)无效1(0.48)1(1.7) 注:镜检210例,培养60例 耐受性良好,医生评价一般的4例,患者评价一般的3例,不好的1例,其余评价均好 。未见副作用 。治疗前后作肝功检 查,均正常 。
3 讨论
伊曲康唑为第3代唑类广谱口服抗真菌药物,对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均有抗真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破坏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等达到抑制真菌的生长作用 。伊曲康唑通过酶催化部位的血卟啉环相 结合达到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作用,对真菌细胞色素的选择性取决于唑类末端和细胞色素蛋白的结合,伊曲康唑有强亲脂性末端,可形成非常稳定的药物—细胞色素复合物 。伊曲康唑在体内组织中的浓度比相应血药浓度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尤其在皮脂、角化组织细胞亲合力最强,药效延续时间长,停药4周后在角质层中仍可检出本药[1,2]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