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二 )


(3)影像学检查
鼻窦x线平片或体层拍片,ct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
x线鼻窦片常用鼻颏位、鼻额位,有时可用顶颏位,可观察翼腭受累情况 。片中表现与肿瘤部位、类型、扩展方向和病程早晚有关 。肿瘤在窦腔混浊,呈膨胀性扩大,骨壁破坏中断或消失 。
ct扫描对鼻窦病变的定位甚至定性均有特殊意义 。多采用冠状位、轴位,或两者兼取 。软组织选用窗宽350hu~400hu,窗位30hu;骨窗选用窗宽1500hu,窗位400hu 。由于良性及恶性肿瘤均是软组织密度,ct值40hu~80hu之间,加之ct值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因此软组织扫描时其ct值的定性诊断价值不大;但对骨质破坏的方式观察,极有鉴别意义 。恶性肿瘤的骨破坏为“侵入性骨破坏”,进展快,软组织增生与骨破坏同时进行,骨壁破坏形态不规则,呈虫蚀状,有时软组织内残留小骨片,提示肿瘤生长快 。良性肿瘤对骨壁侵蚀称“骨改建”,在肿物缓慢生长过程中,骨内面破坏吸收的同时,其外面又有新骨形成;因之窦壁呈压迫性骨吸收,破坏灶规整,此情况可见于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的肿瘤,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或鼻窦霉菌病等 。
(4)病理学检查
为了明确诊断,目前已少用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主要取活检 。鼻腔肿瘤易直接取活检,早期上颌窦肿瘤不易取材活检,现可用上颌窦镜直接观察窦内病变,并可伸入组织钳直接切取组织检查 。上颌窦探查术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特别在疑为恶性黑色素瘤时,因活检有促使肿瘤扩散的危险,探查术中作冰冻快速病理切片,确诊后可及时行上颌骨切除术治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