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恋广州从一碗粥开始( 二 )


叶太如数家珍地罗列吃粥的好处,如降火、清肠胃、养颜等等,只要有时间,特别是周末的时候,她就会经常煮点粥,让全家人换换口味 。在叶太看来,粥只是一种载体,可以在粥里放进自己喜欢的东西作配料,无所谓像传统的及第粥、艇仔粥那样要求以什么为配料 。
煲粥和煲汤一样,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 。也许广州的粥不仅是一个地方的特色饮食,更是一种饮食情结,融合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
民间传说
及第粥的三种来历
说法一:“猪肉、猪肝、猪粉肠”连中三元
话说清代末期,广州有个肉贩为了方便记账,请塾师教他认识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个字 。有一年科场开考,好事者怂恿肉贩去应试,说功名全靠祖宗积德 。肉贩信以为真,在卷上只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七个字 。岂料主考正是当年的塾师,自己另写一篇让肉贩高中 。塾师主考完毕,恐肉贩下次再来,便交代同僚如下科发现卷上有写“猪肉、猪肝、猪粉肠”的,应把卷取消 。岂料第二科开考,肉贩又来应试,写了七字后便交卷 。主考看后啼笑皆非,但想到前科主考早有交代,莫不是暗示要多多关照,便代写一篇让肉贩再度高中 。京试临近,肉贩又上京赴考,不料到京时,已停止进场 。刚巧王爷经过,遗下灯笼一个,肉贩捡起灯笼,得以顺利进入场院内,他把灯笼架在座位旁边,卷上依旧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七个字后便交卷 。主考见卷,目瞪口呆,但一想到那灯笼是王府之物,一定事出有因,只得代写一篇,又让肉贩高中 。后来,有人问,你三次及第靠什么?肉贩说:“猪肉、猪肝、猪粉肠 。”于是“猪肉、猪肝、猪粉肠”变成了连中三元的代名词 。
说法二:寓意科场高中
及第粥还有另一段典故 。相传,清朝时,广东林召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腰和猪肚煮粥而食 。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召棠,刚巧林状元正在吃粥,便问他吃的是什么粥 。林状元知道老御史盼望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 。御史吃过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给儿子吃,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元 。老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讲及第粥的好处 。因此,及第粥便广为流传开来 。
说法三:“下水”雅称为“及第”
关于及第粥,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接近生活实际 。在猪肉行当和饮食行业中,广东人把猪的肠脏称之为“下水”,但在菜谱上不宜直书此诨号 。为了提高“下水”的地位,美食家便给它一个雅号,名曰“及第” 。其后,粥粉店也把猪内脏烹调的粥品,由“猪杂粥”易名为“及第粥”,又称“三元及第粥” 。
艇仔粥的发明者是?家妹
广州人称小舟为“艇仔”,艇仔粥就是这些以小艇为生,专营供应水边及船上顾客的小商贩所经营的粥品,主要集中在荔湾和东堤西濠口 。光绪年间,在荔枝湾开始流行“扒艇”(划船),舟穿树影,画舫纵横,有粥艇在其中为游客供应特制的鱼生粥 。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去,很受欢迎 。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了 。
关于艇仔粥的发明有一段感人的传说:一个居住在荔枝湾一带的挨家(水上人家)妹,小时候曾放生过一条被捕获的小金鱼 。后来小金鱼则化身成龙三娘报恩,教授挨家妹烹制艇仔粥,医好了她父亲的病 。
这个传说是真是伪就真的难以考证了,但听一些老人家讲,最初售卖艇仔粥的就确实是黄沙西堤、荔枝湾一带的挨家 。而做得最好的是光绪年间在黄沙的一只叫做“翠园”的粥艇 。除了粥做得特别好之外,美貌的卖粥的女子水娣也是令“翠园”生意十分兴隆的原因 。买粥的客人除了可以吃到美味靓粥之外,又可以秀色作餐,真可谓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