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四句话说死病人” 啥样的医生才称职( 二 )


科主任的一番解释之后,孟老当天就开始配合护士用药了 。
“虽然父亲最终还是走了,但这件事给我很多感触 。如果一开始医生就像科主任那样耐心地讲解,父亲可能会更积极地配合治疗 。”孟勤说,”所以,我想替全中国的患者向医生们说:‘您的一句话,对我们真的很重要,它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一下自己的病,让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别让我们觉得我们只能等死!”
“如果病人走出你的诊室以后不能够做到病情得以减轻1/3,你就不是一个好医生 。”“不管是‘4句话说死病人’,还是孟老的故事,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许多医生不懂得怎么‘回应’患者 。”刘志平说,“回应,其实就是给与相应的行动 。比如病人脸部表情很紧张,那么医生要以安慰的话语来回应;如果病人表现得很希望得到救助,那么医生要首先用语言和表情回应以努力帮助 。没有回应相当于漠视 。只能给病人心情雪上加霜,不仅对病情没有帮助,还会使得医患关系恶化 。”
回应患者,最重要的还是医生的语言 。没有一个医生不是真心想把病人治好的 。然而现实中,医患矛盾的产生,往往就是在关键时刻,医生们“不会说话”——不知道怎样向患者解释病情 。”刘志平说,“这里面学问大得很 。”
比如,患者一进诊室的门,医生就微笑、点头,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任 。“让患者感觉到你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
然后,耐心地让病人叙述自己的病情,面临的困惑,尽情释放内心的恐惧和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应该频频地点头、用一些“嗯、嗯”的语气词,表示理解,让患者感受到尊重 。
在向患者解释病情时,医生要注意病人的背景,农民患者对医生的话较为言听计从 。教师人群则被很多医生公认为“最难听话”的病人,因为他们有很严谨的探讨精神,喜欢追根求源弄个明白 。
那么,就请医生在治疗方案的选择、药物副作用与药效的比较、手术与保守治疗的利弊衡量上,一定要注意解释决策的过程 。“总之,言不在多,有爱则灵 。” 优秀的医疗技术、高新的医疗设备,并不总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医生良好的语言,不是药物胜似药物,可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让他更加配合治疗 。
“如果病人走出你的诊室以后不能够做到病情得以减轻1/3,你就不是一个好医生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卫生局长,人文医学学员郭开同说 。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一片墓地中的一块墓碑上,镌刻着一位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还有一类医生,不是“不会说话”,而是“不爱说话” 。
有一个做鼻腔手术的病人,手术很成功,术后,病人被护士推向病房 。病人鼻腔里的支撑管要到病房才能卸下 。刚走到楼道,家属发现病人表现出很憋气的样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家属就急忙拽住楼道里迎面走来的一个穿白大褂的医生:“大夫,您看他怎么喘不过气来了?”那个医生应付了一句:“没事儿!”
谁知,病人鼻腔里的支撑物这时已经掉进并堵住了气管,等护士和麻醉师从急诊科叫来了医生,病人已经去世 。
在病人家属眼里,医院里穿着白大褂过往的就是医生,就是他们能寻求到的可以求助的人 。可是,这个穿白大褂的医生随便一句“没事儿”,就回应了他们的信任,导致一场本来成功的手术,最后以患者丧命而告终,实在让人寒心 。
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术做得漂亮,并不能说明就是尽职的医生,体察病人情绪,关心病人一切情况的医生才算尽职尽责 。“不爱说话”常常导致漫长而艰苦的治疗功亏一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