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身心灵|月饼吃的是温情,不是给“打桩模子”扒分的( 三 )


其实月饼成为了“人情货币”是这几十年来的常态 。
在上海 , 专门有一群靠月饼谋生生财的人 , 我们叫“打桩模子”(月饼黄牛) 。 这些人 , 面目黧黑、衣着质朴 , 他们从八月上旬就搬着板凳、背着有多层口袋的小包(里面都是月饼票) , 坐在龙华寺、玉佛寺、静安寺素斋馆 , 以及各大月饼店门前 , 日晒雨淋 。 他们的生意 , 主要是从一些手里有多余和闲置的客户、单位发放的月饼票的人手里低价收购月饼票 , 然后在中秋节前“应急”高价出售给需要买月饼的人 , 从中谋取暴利 。 据说 , 一个“月饼黄牛”干三个月 , 就能赚到一年的生活费 。 为了抢生意 , “黄牛”和“黄牛”之间会引发谩骂和打斗 , 甚而成群结队在月饼店前“站桩” , 有碍城市“观瞻” 。
但是 , 据一位海派作家回忆 , 关于这些“月饼黄牛” , 还引出了一段颇有人情味的故事 。
说是有一个报社工作者 , 每年都把报社的月饼票卖给一个熟悉的“黄牛” ,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悉了 。 有一年 , 他又见到了这个“黄牛” , 这个“黄牛”面容枯槁、神色黯然地坐在商场台阶上 。 一问 , 原来是这位“黄牛”的老父亲突然重病住院 , 他去医院照顾了几天 , 影响到了他中秋节“一年赚一把”的生意 。 好不容易待老父亲出院 , 心里着急的“黄牛”想着要“抓紧机会苦干几天” , 把失去的“中秋”商机抓回来 。 于是他天天加班加点到商店门口倒卖月饼票 , 不想劳累过度加上吃了街边的盒饭食物中毒 , 在“做生意”时拉稀不止 。 这位报社同志动了恻隐之心 , 以市场价买了“黄牛”的一张月饼票 , 还顺带跑回家拿了止泻药给“黄牛”朋友 。 虽说 , 故事的起因有点不上台面 , 但最后还是通过两人的“月饼”交易 , 让月饼散发出了原本该有的浓浓人情味 。
唐人曹松的七绝《中秋对月》有言:“无云世界秋三五 , 共看蟾上海涯 。 直到天头无尽处 , 不曾私照一家人 。 ”如今年上海市宛平南路60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生产了一批充满温情的特制月饼送给精神病患者 。 月饼不是货币 , 不是商品 , 不是声色犬马的奢侈品 , 月饼要回到原汁原味的“吃味道”的本初之意上 。 此外 , 月饼更是一个温情之物 , 这里有着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情怀 , 藏着家的味道 , 寄托着“团圆之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