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威:一个从业22年养老人的苦辣酸甜( 三 )
鸦雀无声 。 那一刻我对人性 , 对老人有一种深深的悲哀 。
这波疫情前 , “一福院”和“二福院”两家机构大概的入住率在80%-90% , 300多个老人 , 平均年龄87.6岁 。 疫情前 , 家属每天可以来院里看望老人 , 不少子女也是这么做的 , 有一对母子给我印象特别深 。 老人是一位母亲 , 入住很多年了 , 退休的儿子年纪也大了 , 每天早上过来陪她说话 , 做老人喜欢的事 , 中午回去吃个饭 , 下午又来 , 晚上回去吃个饭 , 再来 , 陪到七八点钟 , 然后我上楼 , 他正好回去 , 常常会碰到 , 几乎每天如此 。 天好的时候 , 他推着轮椅带老人在院子里逛 , 累了就坐下来 , 陪着说说话 , 甚至什么都不说 , 搂着母亲肩膀 , 我看着很感动 。 他说我反正在家里 , 离得又不远 , 就过来多陪陪她 , 其他专业的事有你们做 。
他付出的其实比金钱多 , 我不说认同还是反对 , 但我非常羡慕这位母亲 , 能够有一个孩子给她这样的支持和陪伴 , 那个画面真的很温馨 。 这样的家庭在我的职业生涯里面也会碰到 , 它也是支撑我坚持下去的一种力量 。
如果你仔细想 , 每个家庭为什么会把老人送到机构 , 他一定是自己的生活过不下去了 , 他已经备受煎熬了 , 希望借助专业力量去化解去“减负” , 机构就是这些老人和他们背后无数个家庭的容器 , 那这个容器里面的服务人员 , 他们的日日夜夜又承受了些什么?从3月9日养老机构封闭管理至今 , 养老人的每一天其实都过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 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守护着区域内、机构里成千上万个老人 , 但他们的感受其实很少被社会听见、看见 , 即便被听见看见了 , 大家也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 对 ,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 但埋头做事肯担当的人不是傻 , 是心中还有热情 , 还有敬畏 。
5月13日 , 我正在抗疫一线忙着 , 忽然收到一组我自己抖音号里的截图 , 仔细一看是我父亲发来的 。 那时我在单位封闭了50多天 , 因为听歌想家发了一组图文 , 80岁的老爸竟然就截了这几张图过来 。 那一刻我心揪了一下 , 原来平常少言寡语的父亲一直在关注我 , 竟然还下载抖音粉了我 , 在我脱离了他们熟悉的轨道 , 无法经常去看他们的时候 。
这些年做养老 , 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父母心 。 有一次在楼下聊天 , 说起工作忙不忙累不累 , 他们说了一句:你现在做养老 , 我们也放心了 。 那时候就觉得 , 有他们的认可 , 这么多年的辛苦都值了!我觉得作为子女最大的孝 , 是让父母有这种安定感、稳定感 , 这也是我们自己幸福的来源 。
福利院里的很多时刻 , 迎春的喜庆市集 , 3000岁的留影 , 97岁老人和钢琴大师的联袂弹奏 , 老人由衷的笑 , 家属真心的赞 , 都是点点滴滴的甘甜回味 。 20多年做下来 , 我对这个行业的人和事有很深厚的感情 , 这种感情是慢慢积攒的 , 我希望这个行业好 , 所有的处理和过程都是规范的、健康的 , 用制度设定一个底线 , 然后努力向上求人性 , 求温度 。
我们这一行招人难、留人难 , 疫情后员工离职时有发生 。 疫情对整个行业可能是一次被迫的自我革命和自我精炼 , 能够顶下来的机构和人 , 以后再碰到什么 , 我想他都能扛住 。 坚持下来的都是铁粉 , 是真正的砥柱和稳定器 。
所以你说酸甜苦辣 , 我想这是个调味 , “咸”才是一个最基础的底味 , 养老人对这份良心工作的坚守 , 用最大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守护这座城市最需要帮助、最弱势的群体 , 这是我们的“底味” 。
希望这五味俱全的职业能被更多的人看见 , 希望这些最可爱最辛苦、给每一位长者带来宽慰笑容的人 , 能被更多的人珍惜和善待!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中秋节的传说是:三个男人抢一个女人但她却爱上另一个女人
- 果然寻亲|寻子14年后,郑家迎来第一个团圆中秋
- 芈月传:秦国娘娘们下线瞬间,哪一个才是你心目中的意难平?
- 100秒转移165个幼儿 园长:“老师都会像妈妈一样保护他们”|谢谢你,每一个你
- 女人对丈夫称呼十大变迁:最后一个惊呆你
- 宋朝皇帝一个奇葩规律,平均每隔三代就断子绝孙,这是奇葩规律?
- 谢谢你,每一个你|通宵达旦抢运蔬菜 保供工作人员:小伙伴们很给力,谢谢你们
- 一个真敢要,一个真敢交!家委会收8万班费,要不要每个老师分几万?
- 90后开始整顿校园了,学校让做中秋节灯笼,成品一个比一个离谱
- 讨厌一个人,不需要翻脸,这样处理才有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