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秋天 , 杨武能进入西南俄语专科学校 , 学习俄语 , 后到南京大学学习德语 。 在南大 , 他遇到自己德语文学翻译的领路人叶逢植 。 在恩师的鼓励下 , 杨武能在我国当时仅有的一家外国文学期刊《世界文学》(鲁迅创刊、茅盾主编)上一年连发三篇译文 。
1978年 , 时任四川外国语学院教师的杨武能考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 , 师从著名学者、诗人冯至 。 三年后 , 他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下简称《维特》)出版 。
前有郭沫若的珠玉 , 重译《维特》 , 杨武能压力巨大 , 但正是因他的大胆重译 , 才让《维特》在中国重新火了起来 。 据不完全统计 , 早在上个世纪 , 杨译《维特》的总印数已经超过100万册 。
继《维特》之后 , 杨武能又翻译了《浮士德》《魔山》等名著 , 创造了多项第一 。
他主张 , 优秀的译文必须拥有与原著尽可能贴近的种种文学元素和美质 , 也就是在读者审美鉴赏的显微镜下 , 译文本身也必须是文学 , 即文学翻译除去正确和达意之外 , 还必须有与原文近乎一样的文学美质 。
为使自己的译作成为“美的翻译” , 成为“创造传之久远的、能纳入本民族文学宝库的翻译文学” , 杨武能把研究、翻译、创作紧密结合起来 , 齐头并进 , 出版译著、论著和创作总计约40部 , 由此也被誉为“文学翻译家中的思想者” 。
采访尾声时 , 杨老告诉笔者:“我十分珍视自己重庆人的身份 , 有朋友称我是‘重庆之子’ , 我以此为荣 , 这也是我取名‘巴蜀译翁’的缘由 。 创办书院 , 除了让文学财富发挥最大价值外 , 从更深层面上来说 , 也是为了感恩重庆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 我们当砥砺奋进 ,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 ,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重庆故事 。 ”
话到动情处 , 笔者眼前的他 , 精神矍铄 , 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年迈八旬老人 。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人物名片杨武能 巴蜀译翁杨武能:一世书不尽的传奇】确然 , 巴蜀译翁的传奇还在继续!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本文转自:津云又是一年中秋至花好月圆正当时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又逢双节合一的确是个赏月的好...|十五月,圆十五!中秋月圆时,天涯共此时
- 本文转自:北青网15元就能买个电吹风?安全吗?一、十款电吹风大测评 它会“喷火”!购买时可要擦亮眼睛
- 做遵循规律的教育,就是做最美的教育
- 夜光杯 期盼中秋
- 开心一刻笑话:带媳妇儿跟儿子到重庆玩儿,来到最著名的悬崖秋千
- 本文转自:吉林日报乡土地理蝈蝈是一种昆虫 家乡的蝈蝈
- 老县城 |李成
- 本文转自:红网宁乡市税务局灰汤税务分局青年党员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红网时刻新闻9月9日讯(通...|税系民心 情暖中秋
-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他抱着一名王岗坪乡幸福村在地震中与母亲失联的孩子乘坐直升机抵达县...|爷爷在地震中遇难,这名95后记者含泪坚守在受灾一
-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扫码看安全隐患路段本报讯(记者马智博)中秋假期将至 中秋出行注意啥?交警部门发布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