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手指、脚趾掉下来”:提示分离焦虑,一般因为和家人分开、夫妻吵架 。
梦到“走在荒野、大漠里”:多见于抑郁症病人的梦境 。
梦到“被魔鬼、怪物、敌人追赶”:提示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或者处于极度焦虑、恐慌情绪中 。
如何控制你的梦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做过一个简单有效的控制梦境的办法 。
他召集了一组志愿参与实验者,给他们每人两封信,请他们晚上睡觉前打开其中一信封,次日早晨醒来后打开另外一封 。
第一封信的内容是一组指令,要求所有参与者想他爱慕的一个人 。然后要求一半参与者(A组)在5分钟时间内尽量不去想这个人,而另外一半人(B组)要想象自己和这个人的约会 。
当他们早晨醒来之后,打开第二封信,也是一组指令,这次是要求参与者描述晚上做的梦,结果韦格纳发现A组梦见爱慕之人的人数是B组的两倍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某人出现在你的梦里,那么就要求自己在睡前5分钟尽量不要去想他 。
韦格纳的推想是:“反弹效应”可以影响人们的梦境 。
失眠多梦原因以及食疗调理秘方
梦是快相睡眠期的必然生理现象,其表现形式有表象成份又带有感性性质的记忆活动和超常规的联想 。而梦感则是醒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忆,或只留有曾做过梦的印象,却记不清楚梦的内容 。主诉失眠伴多梦所说的梦实际是指梦感,与情绪因素和性格特点有关 。
临床观察及实验结果都证明,长期失眠患者的主诉是不可靠的,有心理紊乱现象,往往对睡眠潜伏期估计过高,而对实际睡眠时间估计过低 。专家们认为,失眠的体验与情绪、性格有关 。
诉说“整夜做梦或梦多”的理由有如下五点:
(一)睡眠知识及睡眠与梦感的关系所知甚少 。许多人不了解睡眠的周期交替变化,不知道梦在睡眠中的地位,在生理上的作用,以及梦与梦感的区别,不知道梦与梦感没有副作用 。许多人对梦有恐惧感,认为做梦影响了睡眠 。
(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关 。许多人对情绪障碍缺乏认识,不认为是病,过分注重情绪障碍伴发的失眠、多梦、疼痛等症状,不知道如何调节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反而夸大了不太客观的体验 。
(三)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过分关注梦感,导致梦感增强,又加重了对健康的担心,对失眠的恐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
(四)有些人再快相睡眠期醒来或紧接着快相睡眠期之后醒来,致使对梦境的回忆程度增高 。
(五)个体功能状态差异 。每个人对梦感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功能状态有别,对梦感的程度也会不同 。所以,有时感到梦多,有时感到梦少 。失眠和梦感没有必然的联系 。“整夜做梦”确实是自我感觉,绝不是有意的捏造 。但感觉也可以出现错觉,因为不同的功能状态导致梦感不同,不能准确地反应客观事实 。
失眠多梦食疗方
失眠者在“药补不如食补”的今天,如果采用得当的食疗方,除不良反应外,且有一定的催眠功效 。现特向您推荐几种易于制作的食疗方,供选用:
猪心枣仁汤
猪心1个,酸枣仁、茯苓各15克,远志5克 。把猪心切成两半,洗干净,放入净锅内,然后把洗干净的酸枣仁、茯苓、远志一块放入,加入适量水置火上,用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移小火炖至猪心熟透后即成 。每日1剂,吃心喝汤 。此汤有补血养心、益肝宁神之功用 。可治心肝血虚引起的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专家支招改善人际交往 让社交恐惧远离你
- 专家解读行为背后暗藏的心理特征
- 专家支招 远离美容强迫综合征
- 专家支招 四方法让你远离“情绪传染病”
- 专家教你 五“心理卸妆术”放松我们的心
- 杜绝心理变异 专家支招缓解心理压力
- 专家支招如何预防手机过度依赖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比小说还好看的心理学入门宝典
- 心理学|逆境中的机会也许会更多
- BMSM天赋测评|心理学家教家长应对“开学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