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易衰老 “4加11”方法帮你告别自卑心理( 三 )


1.所有老年人都是一样 。只要老了,他们之间的行为价值就会毫无差别 。
2.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很孤独,并且遭其子女遗弃,孤苦无依 。
3.跟年轻人比,更多的老年人得了重病,长期卧病再床 。
4.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
5.大多数的老年人没有学习能力 。因此,不必费心教导老人新知识和技艺 。
6.大多数的老年人没有性能力,而且也对性没有多大兴趣 。
7.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怕死 。
8.老年人工作效率低,生产力低 。
9.大多数的老年人脾气不好、没有耐力,而且容易动怒 。
10.老年人比年轻人更迷信宗教及神明 。
11.大多数老年人经济环境贫困 。
12、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希望跟子女同居一处 。
13、老年人最大的嗜好是睡觉和看电视 。
14、老年人都是重听型,因此跟老年人讲话必须大声喊叫 。
15、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对政治无兴趣 。因此,他们比年轻人更少参与政治 。
16、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或应该)住在养老院或类似机构 。
【自卑易衰老 “4加11”方法帮你告别自卑心理】如果这些偏见都是真的,那么老年整个就是一个“悲惨世界” 。不过,这些说法大多没有什么根据 。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这些说法是怎么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似是而非”的 。
现在不到85布恩那个妄自称“老”
接下来,告诉您一些有根有据的事情吧 。
在1994年以前,对人类年龄的国际标准划分是这样的:0~14岁为少儿人口;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中国的划分标准是60岁);65岁以上是老年人口 。
到了20世纪末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素质和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后,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 。该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下列年龄段 。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样一来,不到75岁还不能跟“年轻”二字脱离关系!
到了2000年秋,在阿根廷召开第五届全球老龄大会,有六百多个国家的一千三百多人出席 。这次会上首次提出“第四年龄”的概念 。怎么说呢?第一年龄是指幼年和少年时代,成长期年龄段 。第二年龄是指青壮年时代,劳动年龄段 。第三年龄是指60~85岁,低龄老人,户外活动型老人,老有作为者 。第四年龄年龄是指85岁以上,高龄老人,户内生活型老人,需要关照者 。这个第四年龄才对应的是我们偏见中的“老人”:他们一般普遍带有三种以上的疾病,自理能力比较的差 。
衡量一个人老不老,有四种客观标准:第一,年龄时代;第二,生理年龄;第三,心理年龄;第四,社会年龄 。中国的规定是:人到60岁就是进入老年期了(这在各国是有所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定为55岁,发达国家定为65岁,日本则定为70岁) 。但是,这是仅就年代年龄而言的还有另外三个领域可以由我们掌控 。我们完全可以“人生六十始,其实正当年,八十也健康,百岁不稀罕”,可以“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 。
“老”意味着“失去”吗?
所以说,年轻与否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 。关键是怎么从心态上不怕老 。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们怕老的核心是“害怕失去” 。比如 ,身心健康的丧失,经济独立的丧失和家庭、社会关系的丧失,生存目的的丧失 。有时还要加上智慧、生动的感情 。动人的容貌等的丧失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在老年期确实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情况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