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乡村教育不能等待( 二 )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马文·柯林斯说:“把责任归咎于电视、父母或者孩子们的生长环境 , 毫无意义 , 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站在全班学生面前的老师” 。 这话虽然绝对 , 但是并非没有道理 。 社会是谁?谁该站出来承担社会责任?我们找不到那个主体 。 怪罪家庭吗?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等这样的家庭 , 本身就自顾不暇 , 我们的说法能让情况好起来吗?因为一名学生违纪 , 我们希望家长来校配合老师进行教育 。 来学校的是他年迈的奶奶 。 老奶奶行动艰难 , 痛哭流涕 。 原来这个孩子的父母离婚了 , 父亲远在外省打工 , 爷爷瘫痪在床 , 她实在没能力管这个孩子 。 当这样的家庭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时 , 我们真能理直气壮地指责他们 , 然后消极等待吗?我觉得 , 我们不能!汪志广教授说 , “农民不骂庄稼 , 园丁不骂花草 。 好老师遇到学生状况不理想不如意 , 要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策略 。 ”
杨健:乡村教育不能等待
文章图片
家庭教育乏力或者缺位 , 学校教育更应该及时补位 。 我所在的是一所农村初中 , 全校不到三百名学生 , 脱贫家庭学生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 学生来自十几个自然村 , 有一半的学生在学校寄宿 。 许多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 , 大多数父母不在身边 , 或者家庭有变故 。 手机游戏是他们的最爱 , 他们在周末甚至可以通宵达旦玩手机 。 我们学校正在着力打造温暖校园 , 希望通过更多的关爱、关注、关心吸引更多孩子的注意力 , 密切师生关系 , 温暖孩子心灵 , 将家庭和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 我们连续三年坚持开展了“温暖护航行动” , 实行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 , 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课 ,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 我们开展“教师共读”活动 , 努力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 改变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 , 引导学生逐步改变 。 我们目前正着力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 改变课堂的样态 。
杨健:乡村教育不能等待
文章图片
1.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孩子 , 同时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 。 老师要走到每一个孩子的身边 , 用自己的表情、声音、动作等调动学生、感染学生 , 就像马文老师 , 她有变化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肢体动作 。
2.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 关注不是目的 , 让他们加入学习进程之中 , 才是重点 。 设计好提问 , 从简单问题开始 , 从简单概念的重复开始 , 让他们张开嘴巴 , 转动眼睛 , 开动大脑 。 但是一定要让他们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重复上 。 就像汪志广教授说的 , “教育不只是适应人 , 更应该提高人” 。
3.通过自尊建立自信 。 马文对孩子说“你甚至害怕自己做的是对的” , 她其实是在说“你是对的 , 你只是缺乏胆量” 。 她说“来到这儿 , 就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 告诉他们学习的意义 。 她会用幽默的语言适时调节气氛“我会在你的手上放一本《圣经》” , 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身心放松 , 然后思考 。 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得到 。
4.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联系 。 马文老师讲语法知识 , 同时她不断地强调“自信” , 鼓励学生“自信” , 这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相似啊 。 我们一直强调育人为先 , 重视文以载道 , 重视情境创设 ,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通过适合的途径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学生 。 让学、思、用紧密联系至关重要 , 正如汪志广教授说的 , 要让思想交流、观念交锋成为教学新常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