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和处暑气候有什么区别( 二 )


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 , 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 。气温下降明显 , 昼夜温差加大 , 雨后艳阳当空 , 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 , 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 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
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 , 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 。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 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 , 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 , 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 , 出拳出脚 , 小露锋芒 。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 , 虽说大步南撤 , 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 。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 , 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 , 往往在处暑尾声 , 再次感受高温天气 ,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对于走出三伏 , 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 , 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 , 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 , 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 , 需要警惕 。需要说的是 , 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 , 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 , 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
立秋节气相关谚语
农谚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 。从这一天开始 , 天高气爽 , 月明风清 , 气温逐渐下降 , 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 , “早上立了秋 , 晚上凉飕飕” 。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 , 所谓“早立秋冷飕飕 , 晚立秋热死牛” , 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 , 有时候“立秋过后 , 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其实 , “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 , “秋前秋后一场雨 , 白露前后一场风” , 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
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 , “立秋下雨人欢乐 , 处暑下雨万人愁” , 在通常情况下 , “立秋处暑有阵头 , 三秋天气多雨水” , 不但下雨 , 有时还要打雷 , 这标志着“立秋响雷 , 百日见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 , 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 , “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 , 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 , 秋后北风无滴水” , 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 , 立秋有雨秋落落” 。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 。古代农业社会 , 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 。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 , 必定风调雨顺 , 可以坐等丰收 。同样 , “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 , “七月秋样样收 , 六月秋样样丢” 。“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 , “立秋有雨样样收 , 立秋无雨人人忧” , 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 , 万物历来一半收” 。
由此可见 ,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 , 所谓“秋不凉 , 籽不黄” , “立秋十天遍地黄” , “立秋十八天 , 寸草皆结顶” , 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在这个季节里 , 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 , 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 , 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 , 白露打胡桃 , 霜降摘柿子 , 立冬打软枣” , 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 , 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 , 六月立秋快加油” , “立秋拿住手 , 还收三五斗” 。对没进入收获期的 , “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 , 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 , 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 , 老死不开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