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育儿新模式在上海兴起,五角场的外地妈妈们正在抱团养娃( 四 )


图|正在画画的孩子
不是“我的孩子” , 是“我们的孩子”
在养孩子这件事上 , 即使是同一个社区里的家长 , 能合力完成的事项有限 , 建群交流经验已属难得 。 但孙洁不这么想 , 她一直主动与社区中的不同妈妈加好友 , 希望找到理念近似的人 , 抱团带娃 。 2016年 , 搬到国定一社区后 , 孙洁在那个老旧小区里 , 嗅到熟识的社区感 。 她说 , 这里的居委会书记如邻家大妈般和蔼 , 周遭有公共空间方便大家进行社区活动 , 还有如创智农园、火车头菜园等社区花园 。 那里的人文环境也很好 , 附近有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 , 孙洁有时会去这些高校的食堂吃饭 , 结识了附近社区的妈妈 。
后来 , 孙洁在社区夏令营当志愿者时 , 遇到了更多在育儿上一样有深远考虑的妈妈 。 大家聚在一起 , 聊天中不知不觉将育儿的思考从“安全照看”再往前延伸 。 在大城市 , 外来妈妈兼顾带娃和工作独木难支 , 有没有可能通过互助育儿解决问题?如果有 , 如何让孩子在友好的混龄环境下成长?不拘泥的育儿想法在讨论中逐渐拓展开 。
在钢筋水泥组成的都市里 , 和不熟悉的人建立信任都很困难 , 更何况要把孩子交给对方照看 。 家长们习惯于先不动声色地观察陌生的对象 。 高高的社交防线 , 在严格的观察下 , 才有机会慢慢放下 。
“要了解一个人 , 需要从每天的细节里看 。 ”无论到哪个社区 , 家长们都是通过遛娃群来找到“同类” 。 线下见面后 , 打成一片的孩子会成为松动关系的按钮 , 有的家长会借此机会邀约对方到家里做客 , 以娃会友的同时 , 两个陌生的家庭也开始逐渐熟悉 。
|“共享”育儿新模式在上海兴起,五角场的外地妈妈们正在抱团养娃
本文图片
图|花园里 , 孩子们在玩耍
穆穆的画社开到国定一社区附近后 , 新来的家长们会好奇 , 来课上旁听 , 但家里的孩子仍送到外边两三百一节的兴趣班 。 经过半年到一年的熟悉 , 家长们才会把孩子送来 。 类似的情况也在社区夏令营里发生过 。
互助育儿过程中 , 许多家庭的关系更近了 。 孙洁有一个社区邻居群 , 里面有五六十组平常玩得比较好的家庭 。 在群里 , 常常有人招呼着别家家长 , 如果没时间照顾孩子 , 就让孩子到他们家吃饭 。 有人周末加班甚至出差 , 会有邻居主动请缨 , 说家里要出门旅行 , 可以把加班家长的孩子也带出去一起玩 。 孙洁照顾过爸妈出差的孩子 , 她的孩子们也托给邻居照顾过 。 去年疫情期间 , 孙洁和丈夫去医院看牙 , 隔壁财大社区的一位妈妈临时帮她照看过豆丁和豆丫 。
有好几次周末 , 穆穆带着大儿子一起上课 。 有熟识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画社后 , 主动提出帮穆穆带他出去遛一圈 。 有时 , 儿子被领去玩了滑梯;有时 , 他会兴冲冲地跑回来展示手中的礼物:“阿姨给我买了一颗种子球 。 ”
【|“共享”育儿新模式在上海兴起,五角场的外地妈妈们正在抱团养娃】“这真是远亲不如近邻 。 ”在孙洁看来 , 这是一群人之间产生了信任 , “(这么一来)就有很多互助的可能 。 ”
家长们互助育儿的举动 , 有意无意间 , 也把不同年龄的孩子聚到一起 , 形成了混龄教育的环境 。 当然 , 孩子们也意外学到了更多 。 穆穆看见过一个一年级男孩主动照顾小他两岁的儿子 , 不仅主动替他擦汗 , 还会让来接自己回家的妈妈买两瓶水 , 分一瓶给儿子 。 但在他妈妈之前的描述中 , 那个男孩快要把人气到抑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