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风八字运势|树有根水有源,风水本义溯古先( 九 )


四、风水形势宗之本、衍图经
以上万余言 , 企图阐明中国风水之本原本义 , 厘清初始风水之来龙去脉 。 实际上 , 从昆仑神龙 , 三水夹送 , 经由龙脉延送龙穴而止于大河 , 以及金城环抱、穴前拱揖交合、案山朝山、天门地户、四方神砂等等初始风水之大要 , 早年间已有风水家完整表达于《形势宗图经》之中 。 当然 , 这一“图经”是在初始“风水”传说的基础之上 , 经过后代风水家潜心研究并对真龙、真脉、真水、真穴实地考察之后才积累的经验与理念的集合 。 形势宗图经对后世风水学研究与操作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 。 遗憾的是 , 在《山海经》等“昆仑西北”说、汉武帝“昆仑山说”和明中叶王圻《三才图会》“三大干龙”说的误导下 , 西汉以后 , 尤其明以后的《形势宗图经》把中原的昆仑(Hún Lún)丘(虚)误改为西北的昆仑(Kūn Lún)山 。
据上基本可以认定 , 传说于汉武帝之前但尚未成画的《形势宗图经》为本义图经 , 汉武帝之后逐渐被讹化 , 唐宋尤其明后成画的《形势宗图经》为讹义或称衍义图经 。
应该说 , “图经”被讹化、衍化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 (图21)为推测的汉前形势宗本义图经 。 本义图经早佚 , 或者仅停留在口传而从未成图 。 无论是口传或者已成图 , 从史载或民间传说分析 , 本义图经与周公、召公昆仑表杆测景、占星相地、营都洛邑都有联系 , 也与西汉初期河上公于龙穴孤山峡结草为庵寻道有关 。
因其时尚未受汉武帝误导 , 所以其图经的义理是原始的、真实的 。 至今龙穴孤山峡左岸仍有“河上公寻道处” “结草为庵”遗迹 。
汉以后 , 三国管辂 , 东晋郭璞、葛洪 , 唐司马承贞 , 唐末五代杜光庭等都曾对形势宗图经有过相当研究 , 且都深入考察过这一带 。 但受汉武帝及其后世封建帝制影响 , 为适应社会变革和风水学大众化、社会化的需要 , 风水家对本义形势宗图经作了多处重大修改:
其一 , 改中原昆仑(Hún Lún)丘为西北昆仑(Kūn Lún)山;
其二 , 在龙脉之上添加“祖山”、“少祖山”、“主山(父母山)” , 以示龙脉绵延不绝 , 年代越近越有生机之意(图22) 。
其三 , 把龙穴之潜龙、储君义扩展至城邑、村镇等择址选形;
其四 , 也是最根本性的变革:突破龙脉“大河以界”的规制 , 将其扩展到“龙脉即山脉” , “天下山脉皆龙脉”的泛龙、泛龙脉、泛龙穴说 。 如《管氏地理指蒙》谓:“指山为龙兮 , 象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 , 以喻夫山之形真 。 ”于是乎 , 无山脉之平原 , 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 。 ”从此 , “天下皆为龙脉矣!”
其五 , 既然天下山脉皆龙脉 , 那么龙或龙脉必然要区分为主次、干支、阴阳、顺逆、吉凶等等 。 于是风水发展到后期 , 尤其自明代后 , 便出现了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龙和龙脉 。 比如有: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 , 将中国的山系分为南、北、中“三大干龙”;根据山脉走向分为(正势、侧势、逆势、顺势、回势)五势龙;根据山脉起伏和形态分为(回龙、腾龙、降龙、生龙、飞龙、卧龙、隐龙、出洋龙、颔群龙)九龙;以及八格龙(生、死、强、弱、顺、逆、进、退);十二格龙(生、死、枉、福、鬼、劫、应、游、否、揖、病、绝)等等 。
很明显 , 后世的讹义、衍义图经与讹义龙已完全脱离了中国风水文化本原本义 。 至于后世衍义的理气法尤其择日法、符镇法等 。 已与本义风水丝毫不相关 。 且风水学认为 , 在真龙、真脉、真穴之上 , 任何形式的理气、择日、符镇诸法都是多余而没有必要的 , 表明真龙、真脉、真穴才是天下风水之祖之宗 , 风水界称此谓“鼎气龙穴” 。 鼎气 , 祥瑞之气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