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有个小房间,被送进去的人只剩48小时用来告别( 三 )


有些人一个转身一个微笑就是一辈子 。
此后 , 我的生活逐渐回归平静 , 和正常人一样能吃能喝 , 有说有笑 。 但人是骗不了自己的 , 这么多年做梦 , 我还是会梦到妈妈猝然离世的景象 。
那些没说出口的告别 , 从心里一根刺 , 长成了一片裹住自己的荆棘 , 从14岁折磨到32岁 。
我不想再躲下去 , 开始在各家慈善机构做义工 , 在养老院照顾过老人 , 在医院陪重症儿童做游戏 , 只为了想知道告别应该是什么样的 。
一次机会 , 我看到了临终关怀义工的招募 。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 , 仿佛冥冥之中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事情 , 从最接近死亡的地方 , 去获取答案 。
2019年2月23日 , 经过大半年的犹豫 , 我去参加了一星义工培训 。
临终关怀是一种医疗护理 , 而不是治愈疗法 , 主要通过对临终病人给予心理和生理上的关爱照顾 , 使他们的痛苦得以减轻 , 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间 。
当前 , 临终关怀一般被细分为四个方面 , 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社会支持系统、心灵呵护 。
其中 , 医疗护理是临终关怀非常重要的一环 , 是以缓解病人的病症为主 , 既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 , 尊重死亡 , 承认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
我们机构的义工去做探访 , 主要是缓解临终老人对死亡的焦虑和紧张 , 以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走完最后一程 。
当时我不知道自己会做多久 , 只是觉得参加个两次三次 , 发个朋友圈“证明”一下自己已经不那么害怕生死 , 不那么焦虑告别 , 能对自己有个简单的交代就行了 。
可只靠一时的感动或者情怀 , 是几乎做不了临终关怀的 。
有一年临近清明 , 一家媒体对机构的义工进行了采访 , 文章发在公众号后 , 吸引了不少大学生报名义工培训 。
有位女学生在第一次探访时 , 遇见了三个极端瘦弱的临终老人 , 其中一个还开了喉管 , 每隔一会 , 就有粘稠的痰液涌出 , 散出阵阵气味 。
女学生被吓住了 , 她自己了解过 , 做临终关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但面前的景象还是太过沉重 , 让她很长时间都无法缓和下来 。
她跟我们坦言 , 自己生活里连脸上出现一两道小小的笑纹都要叹气发愁 , 更别说康宁科里的那些倒计时的生命了 。 她很害怕面对死亡 。
最终 , 女学生的临终关怀尝试停在了第一次 , 就再没出现过 。
事实上 , 每一百名参与义工培训的新人 , 只有三分之一会参加第一次探访 , 这其中又只有三分之一会沉淀下来 。
我经过了考验 , 成了这十分之一中的一个 。 我要帮助李婆婆不带遗憾地离开 , 按照安宁科的习惯 , 只有不到半年时间了 。
|医院里有个小房间,被送进去的人只剩48小时用来告别
本文图片
我开始有意去了解李婆婆和家人争吵的原因 。
李婆婆之所以躺在医院 , 是因为有次去和街坊搓麻将 , 半路脚下一滑 , 脑袋被路边的石头狠狠撞了一下 , 凶险非常 。 送到医院急救 , 性命保住了 , 眼睛却稀里糊涂地失明了 。
至于腿脚 , 原本就有骨质疏松行走不便 , 现在加剧了这一状况 。
她的二女儿、小女儿先后接手照顾了一段时间 , 因为无法时时照看 , 老人体态消瘦厉害 , 新近更添了咳嗽 , 睡眠越发不好 。 本身就是体弱的人 , 这一下老得就更快了 。
家人们四处打听之下 , 得知这家医院的康宁科能长住 , 医护力量也过得去 。 大家一合计 , 就提议老人住进去 , 便于照顾 。
李婆婆刚来康宁科的时候住在四楼 。 她眼前一片漆黑 , 又去不了其他地方 , 被困在病床上 , 简直比坐牢还难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