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里的“社区厨房”( 二 )


今晚的主厨是小梅姐 。 此刻 , 她正在厨房里忙着炒土豆丝 , 一旁高压锅里咕嘟嘟焖着猪手 , 香味四溢 , 招惹来几个小脑袋在门口探头探脑 。
厨房外 , 阿娥站在方桌前熟练地处理着各种食材 , 五花肉切丝 , 番茄切块 , 青椒拍扁、去籽、切片 。 少卿将清洗干净的食材分类放在不同的盆里 , 并顺手将桌面的垃圾清理干净 。 两个人一边手脚麻利地备着菜 , 一边聊着最近关心的话题:
“现在学校有课后托管学篮球 。 ”
“今天开家长会 , 说现在托管要收费 , 我忘记是5块钱半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 。 ”
“你家是午托还是晚托?”
城中村里的“社区厨房”】“晚托 , 一周算下来 , 四天托一个小时、一天托两个小时就要30块钱 , 一个月是120块钱 , 两个孩子就是240块钱咧 。 ”
……
从课后托管到孩子学习 , 再到家里的烦心事 , 这些饭前饭后的闲聊已是社区厨房里的“标配” 。 对妈妈们而言 , 在闲聊中互通有无、出谋划策 , 这里就此成了妈妈们忙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充电站” 。
为了让孩子能在广州上公立学校 , 来自湖南株洲的丹华通过考证成功落户白云区 , 也带动了凌塘村一批妈妈们纷纷考证 。 但是在是否搬离凌塘村、是否将两个孩子转到白云区读书等问题上 , 丹华和丈夫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 在社区厨房的一次聚餐中 , 姐妹们得知丹华的纠结 , 纷纷给她出谋划策、分析利弊 , 最终丹华和丈夫达成一致意见:一家人不搬离凌塘村 , 孩子每天走读 。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 。 ”丹华笑称 , 人在异乡 , 感恩有这样一群姐妹互相打气支撑 , “如果没有这样的倾诉渠道 , 遇到难题靠自己慢慢消化 , 会比较难 。 ”
和丹华相比 , 英姐面临的是更纠结的选择:孩子今年升初一 , 究竟是在广州读私立学校还是回广西老家读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的学费都交了 , 11800元 , 加上住宿费、伙食费 , 一学期下来要18000元 。 ”英姐一家三口租住在一个单间 , 家里经济并不宽裕 , 在她原本的想法里 , 让孩子在广州读完初一再做下一步打算 , “后来晖姐、小梅她们知道了 , 大家就和我详细分析 , 要么一直在广州读 , 要么从初一开始回老家读 , 孩子比较好适应 。 ”
英姐最终下定决心将孩送回老家读书 。 她同时决定 , 以后的每一个节假日都尽量将孩子接到广州团聚 , “孩子也很喜欢这里 , 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 , 谁遇到问题都会帮忙 , 虽然很多人来来去去 , 但在凌塘村有一种归属感 。 ”
凌塘村的“联结器”:
“建立社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凌塘村社区厨房由社区妈妈组成的社区厨房小组运营 , 虽然核心成员只有7个人 , 但每次在群里吆喝“聚餐” , 总能一下子引来一大波响应 。
“地方不大 , 我们每次都要控制人数 。 ”阿娥告诉采访人员 , 因为平时大家工作都忙 , 社区厨房大多在周五、周六、周日“营业” , “大家聚在一起 , 就像家人一样 。 亲兄弟姐妹可能都还没有我们见面时间多 。 ”
广天社区服务与研究中心每月工作简报显示 , 今年仅四五月两个月 , 社区厨房就共约饭32次 。 换言之 , 社区厨房平均每两天就约饭一次 。 “住家菜”里是妈妈的味道 , 玩累的孩子们凑到一起比赛“光盘” , 忙里忙外的妈妈们终于有空坐下来唠嗑……热闹而和谐的邻里关系 , 让每一个到访社区厨房的人心生羡慕 。
“社区厨房最初是回应社区居民没时间做饭、解决用餐的需求 , 后来希望以共同做饭的方式 , 建立社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 ”在淑君看来 , 社区厨房的本质是联结 。 在城市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 , 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不同的线上社群互动 , 却甚少与对门的邻居打声招呼 , 社区厨房打破了水泥森林的隔阂 , 让更多的人进入交流、交友、交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