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里的“社区厨房”
文章图片
饭菜上桌 , 大人小孩纷纷开动
文/图羊城晚报采访人员李妹妍
天刚擦黑 , 饭菜的香味准时在凌塘上街(广州天河区下辖村)北巷飘散开来 。
饭菜香味飘向巷子各个角落 , 玩耍的孩子们刚放下手里的拼图、弹珠、课外书等 , 就听到了妈妈们扬声喊自己小名 , “洗手吃饭啦!”“别玩了 , 过来吃饭啦!”
未几 , 凌塘新家园社区厨房门口的长条桌边 , 冒出十来个小脑袋 。 他们捧着小碗 , 大口扒拉着自己喜欢的菜 , 不忘抽空点评几句“土豆好吃”“辣椒不辣”“我要肉”……
待到孩子们多数吃饱离场 , 原来端着饭碗站着边吃边聊的大人们才三三两两落座 , 继续家长里短的话题——属于大人们的饭点和故事会 , 正式开场……
孩子们的“游乐园”:
“想到厨房就想到温暖的家”
刚上幼儿园的肉肉喜欢到凌塘新家园玩 , 暑假不用去上学的时候 , 他一起床就要往那边跑——那里有总是笑眯眯的社工姐姐、免费的故事书、有趣的玩具 , 还有小伙伴们一起玩各种游戏 。 如果妈妈上晚班 , 奶奶有时候还会带着他和哥哥在这里吃过晚饭才回家 。
肉肉很喜欢社区厨房的饭菜 , 像妈妈做的一样香 , 他可以自己吃完一大碗 。
在凌塘村里 , 像肉肉这样的孩子有很多 。 用社区妈妈阿娥的话说 , 孩子“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新家园 , 每次经过这里都要过来瞄一下” 。 特别是周末 , 凌塘新家园的小常客们总要往这里跑几趟 , 看电影、做作业、玩游戏、大扫除 , 哪怕只是和社工姐姐简单聊两句 , 都让空气里充满着快活的味道 。
“小孩喜欢到这里玩 , 有什么活动都特别积极报名参加 。 ”社区妈妈英姐在凌塘村住了14年 , 在她印象中 , 在还没有这样一个社区公共空间之前 , 孩子们放学没有地方可以去 , 只能在路边玩沙子 , “现在每周五准时到这里报到 , 吃完饭还有电影看 。 ”
“凌塘村里97%是外来人口 , 很密集 , 流动性也很大 。 ”广天社区服务与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淑君告诉采访人员 , 根据凌塘村居委会早前提供的数据 , 2017年凌塘村户籍人口1400人左右 , 来穗人员3万人左右 , 在这样一个外来人口密集的城中村里 , 需要一个社区公共空间 , 承载他们的社交需求 。
凌塘新家园应运而生 。 2016年 , 由广东省总工会资助、广天社区服务与研究中心承办的“凌塘新家园异地务工人员服务项目”正式落地 , 通过开展来穗人员社区活动 , 积极拓展社区公共生活空间 。
“因为这边主要是妈妈带孩子 , 妈妈们经常聚在一起参与活动 , 大家就想可以一起做点什么 , 于是成立了妈妈互助合作社 。 ”淑君介绍称 , 去年底 , 为同时解决孩子们吃饭和大人社交两大需求 , 妈妈互助合作社的成员们酝酿并启动了“社区厨房” 。
孩子们对这个新的厨房倍感新鲜 。 每逢聚餐 , 妈妈们分工合作买菜、备菜、煲汤、炒菜 , 孩子们则在一旁围观 , 并做些力所能及的洗碗、清洁工作 。 等到饭菜准备妥当 , 孩子们自觉排队舀饭、夹菜 , 心照不宣快速进行“光盘行动” 。
为了庆祝社区厨房的启动 , 凌塘新家园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还共同创作了一首《社区厨房之歌》:“厨房有菜有肉 , 有米有油 , 有水有花/看到这些我就饿啦/……来呀来吧 , 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想到厨房就想到温暖的家/新家园的社区厨房使我快乐 , 使我幸福啊”
妈妈们的“充电站”:
“在凌塘村有一种归属感”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作者:黎荔在中国 蟋蟀的声音
- “我的人生一直在被抛弃...”上海男子因私生子身份,35年没有户口犹如隐形人
- 【在人间】孙相德丨卖凉皮的妻子
- 男人到了中年,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钱,而是还在“计较”这4件事!
- |《相遇的夏天》播出,解锁青年社交的恋爱密码
- 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典型的“样例学习”!光讲理论,基本没用!
- 妹妹结婚我给2万红包,晚上家族群里的信息,却让我颜面无存!
-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三十岁,清醒独立的女人
- |看起来挺好的,他们怎么就离婚了呢?
- 新学期致家长:请善待每位对孩子严格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