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好老师一定是优秀的学习者

文/Stella
//
今年是徐涛在国际教育的第25个年头 , 二十余载的春秋中 , 她的履历可以说很丰富 , 从老师到主任到校长到总监;也可以说很简单 , 迄今为止只任职过两所学校 。 她的人生似乎总与大多数人“背道而行”:在同龄人大学毕业后纷纷进入体制内教书时 , 她毅然投入了国际教育的怀抱;在双减政策下行 , 众多同行纷纷转行跳槽时 , 她依然坚守至今 。
人们在谈论她时 , 除了校长的头衔 , 往往用“温暖”一词予以形容 , 但相较于温婉的气质、得体的谈吐 , 徐涛身上更多的是一种【笃定】 。 正如她所说的“好老师一定是优秀的学习者” , 在教育这条路上 , 她一直在做一个【笃定的学习者】 。
我曾经动摇过很多次
与现在不同 , 1997年的国际教育刚刚在国内崭露头角 。 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徐涛也有着教书育人的梦想 , 但是和同学们不一样的是 , 她走了一条冒险的路——去北京耀中国际学校教对外汉语 。 不得不说 , 在当时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决定 。
徐涛:好老师一定是优秀的学习者
文章图片
一直在国内教育体系下学习的徐涛在入职前并没有接触过国际教育 , 也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 而让她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的契机在于耀中举办者的教育理念 。
耀中的举办者坚信 , 国际教育不应局限于英式、美式 , 也应探索汲取东西方文化精粹的中英双语教育 。 这种理念深深吸引了当时的徐涛 , 她感慨又震惊 , 中文的作用不仅是一门学科、一本课本 , 而可以是一种工具、一种文化、更是人们的思维和思考 , 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 “这样丰富的维度下的语言教学太棒了 , 太吸引我了!”
加入耀中后 , 徐涛面临着重重困难 。 首先要应对的就是语言关 , 即把英语变成自己的工作语言 。 “我动摇过很多次 , 要不要在这儿工作 。 ”热爱中文、热爱教书的徐涛在入行的前两三年常常因为自己那时蹩脚的英语而焦虑 , 到底要怎么样才能教好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小孩子学中文?“我那时候的方法就是‘readfollowme’ , 当然这是很愚笨的方法 。 ”不仅教学 , 每一次工作会议、和同事的交流、回复英文邮件都让她倍感苦恼 。
一次班级活动上 , 同组的新西兰同事让徐涛去帮忙拿镜子 , 但是同事的英文有着较重的新西兰口音 , 一时之间她没有听明白说的是什么词 , 只是下意识地点头并走出了教室 , 但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 只能急得在教室门外打转 。 “这一刻我到现在都记得 , 真是太丢人了 。 我要回去问他你刚刚让我拿的是什么吗?”说到这里 , 她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
对教育的热爱最终还是战胜了短暂的焦虑 。 徐涛开始恶补英语 , 从一开始的背《新概念》到读懂每一封邮件 , 到和同事正常沟通 , 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 , 和外教合作教学 。 语言关和文化关就这样在最初的两三年不知不觉中度过了 , 徐涛才觉得自己算是入门了 。
解决了语言的问题 , 教材和教学也是一大难点 。 在加入耀中时 , 徐涛发现学校仅有80个孩子 , 而且汉语体系并不成熟 , 甚至连教材都没有 , 这就意味着他们这些任课老师需要自己去摸索怎么教?教什么?先教听说还是先教读写?没有成型的教材 , 徐涛他们的每一步都充满未知 。 于是他们开始自己做课程设计 。 当时徐涛正在教授IGCSE , 这门课并不好做 , 短文不能太难、要有一些核心词、又要有话题 , 这些要求加在一起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 他们先学习了考纲 , 了解了考试类型 , 就开始着手编选教材 。 这过程让徐涛既倍感压力又享受其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