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然教育成为一门“必修课”——儿童为什么需要在自然中游戏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让自然教育成为一门“必修课”
作者|姚华松邵小文
近年来 , 以探寻自然奥秘为目的的自然教育备受推崇 。 各类以探索自然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办得火热 , 成为不少城市家长为孩子规划假期活动的心仪选项 。 这一现象反映出 , 自然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位的认识 , 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
城市更多是一个景观社会 , 是人为建构出来的 。 城里孩子对自然普遍缺乏接触与认知的机会 , 对自然景观占主导的乡村平时接触也比较少 。 不少孩子对自然知识和乡村文化的了解 , 更多来自书本或课堂 , 停留于冷冰冰的文字和空洞的想象 。 由此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有缺憾的 。 因此 , 走进乡村、探索自然、理解自然、尊重自然 , 与自然和谐共处 , 是基于大部分城市孩子成长与受教育过程中自然缺位的“应然” 。
世界上最美的教室 , 叫大自然
让自然教育成为一门“必修课”——儿童为什么需要在自然中游戏
文章图片
不过虽说自然教育意义很大 , 但在实践中 ,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 前不久 , 笔者带6个孩子及其家长先后探访了湖北恩施大峡谷、神农架大九湖 , 以及贵州遵义的瀑布群、毕节的织金洞和九洞天 。 每到一地 , 孩子们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 , 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影 , 情不自禁地赞叹“峡谷真险”“湖面真美”“钟乳石真好看”“瀑布真壮观” 。 但当我们追问具体“怎么险”“怎么美”“怎么好看”“怎么壮观”时 , 绝大部分孩子及家长都一脸茫然 。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 很多成年人对自然遗产或景观也是一知半解 , 更多只是走过路过 , 拍个照、打个卡 , 新鲜感转瞬即逝 , 回到家“事过了无痕” , 自然依然是生活之外那沉默与陌生的事物 。 那么
在自然教育日渐风靡的当下 , 如何引导孩子们真正学会与自然对话 , 提高对自然的鉴赏能力呢?
其一 , 打破固有认知 , 树立自然理念 。 城市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更多源于公园、动植物园 , 但这些动物或植物更多是被圈养的 , 或在人工条件下被哺育和生长出来 , 而非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之物” 。 对于峡谷、溶洞、石林、瀑布、雪山、沙漠、戈壁、绿洲、地下河等自然物 , 孩子们相对陌生 。 因此 , 自然教育要引导孩子们通过亲近自然、游历自然、体验自然 , 加深对“地域差异性”“生物多样性”“自然主义”等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
其二 , 创新场景学习 , 丰富自然体验 。 可在游历前查阅相关资料 , 对目的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遗产有大致了解 , 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 。 除了惯常的知识展板和导游讲解方式外 , 相关自然遗产经营管理方不妨在丰富场景学习上动脑筋、做文章 , 增设拓展性学习和互动性项目 。 比如在峡谷、溶洞等景区 , 可增设视频介绍 , 循环播放关于峡谷、熔岩、溶洞及地壳运动等知识 , 或附上提供相关知识与资讯链接的二维码 , 还可在游览结束后设计有奖竞猜等问答环节 , 鼓励游学结合 。
儿童、玩耍与想象力:我们稀缺的精神资源——人生幸福的金三角
让自然教育成为一门“必修课”——儿童为什么需要在自然中游戏
文章图片
其三 , 开展有关自然或自然遗产的微调查 。 诚然 , 在现代化与景观社会背景下 , 景区已是自然经社会化和景观化的产物 , 导致有时我们不能直接体会自然的原貌 。 但我们可以与人尤其是居住在自然附近的人对话 , 间接增进对自然的全面认知 。 比如我们可以请教自然遗产地附近村民 , 关于自然遗产过去面貌、村庄变迁、乡村生活等内容 。 类似调查有助于孩子更深入地了解自然和乡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