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森林教育:沉迷手机的孩子,心上有个等待被爱填补的“洞”
孩子内心缺乏的东西 , 手机都以最快的方式“满足”了孩子 。
2021年1月 , 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 要求加强对中小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管理 。 各类手机APP也开始设置“青少年模式” , 限制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时间 。
但此举效果好像并不明显 。 家长们断网、直接没收 , 用尽各种方法管不住 , 孩子仍是想尽办法创造条件也要玩儿 。
其实让孩子不沉迷手机 , “禁止”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
文章图片
1、“禁止”会引发反抗和斗争
家长和孩子围绕手机斗智斗勇屡见不鲜 , 家长的禁止仿佛又给手机增加了新的吸引力 , 孩子玩手机的劲头反而更大 。
从心理学角度看 , 人对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有渴望 , 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想探究 , 这是人类的本性 , 被称作“禁果效应” 。
家长的明令禁止 , 甚至会让叛逆期的孩子产生一种“我偏要玩儿给你看”的心态 , 甚至把在家长的严防死堵下依然能玩到手机 , 当做一种“挑战成功” 。
其实 , 当家长和孩子因为手机开启拉锯战时 , 争吵的关键点已经不是玩手机这件事本身 , 而是父母感到自己的权威被挑战 , 孩子则认为自己应有的权利被剥夺 。
“别玩了!”
“凭什么?”
“玩手机对眼睛不好 。 ”
“你自己都玩凭啥不让我玩?”
“我说不行就不行 。 ”
“我就不 。 ”
狭路相逢 , 互不相让 。
这时 , “为你好”已经不重要了 , 父母和孩子在进行一场“权力和地位”的争夺 。
文章图片
2、孩子沉迷手机是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的反映
家长首先要明确 , 这个时代 , 要让孩子完全不碰手机是不现实的 。
哪怕是禁止暂时起了作用 , 当将来某个“偶然”出现 , 孩子能自由接触手机时 , 孩子被长期遏制的欲望会强势反扑 , 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
一座森林是一家聚焦青少年复杂心理问题的专业化家庭教育机构 , 我们的“五学一体有机教育”指导理论这样提到:孩子沉迷手机 , 家长要从根源解决问题 。
孩子沉迷手机隐藏着一个关键的心理概念:低自尊 , 这是成瘾人格的特征之一 。 孩子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尊重 , 被家长监督、控制 , 就容易否定自我价值 , 形成低自尊 。
研究发现 , 手机依赖程度体现了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认同程度 。
换言之 , 低自尊的孩子心理素质比较薄弱 , 如果他们无法从现实生活获得价值认同 , 就容易借助手机和网络弥补内心的空虚 , 在网络中寻找自我 , 进行“角色扮演” 。
根据心理需求满足的网络补偿理论 , 孩子无法得到的自我认同、心灵安慰 , 都可以向网络世界寻求补偿 , 而且这些补偿简单易得 , 功能性强 。 久而久之 , 孩子就容易对手机和网络形成依赖 。
文章图片
一座森林家庭教育的1×10森林工作法认为 , 缓解孩子手机沉迷要从改善亲子关系开始:用爱来填补孩子精神的空虚 , 提高孩子自我认同心理 。
一座森林是是首个将家庭教育与自然学相结合的专业机构 。 通过历年大量案例研究探索验证 , 我们认为 , 如同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涵养出丰茂的森林 , 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 方可培养出心目中期待阳光少年 。
具体而言 , 在帮助孩子缓解手机沉迷上 , 一座森林青少年心理专家老师向家长建议: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让经典回到今天的教育生活中
-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9.3,提名奥斯卡,想教育好孩子你就看它
- 教育部来通知,老师有盼头了
- 小学教育包括体育专业吗 就业方向及前景好不好
- 教育拷问,不止于诺奖 | 头条
- 两个人的小森林剧情 关于两个人的小森林剧情
- 南京市海拔最高的山的哪一座?
- 体育教育专业适合男生学吗 毕业能做什么工作
- 云南瑞丽有什么景点
- 教育感恩节朋友圈文案 适合感恩节朋友圈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