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 父亲在“倒脱靴”10号公馆病逝 。 不久 , 我和妻子也搬离了“倒脱靴” , 住进了单位分的房子里 。 母亲不愿意离开 , 一个人留在老公馆 , 我们不时回去看望她 。 直至2000年 , 政府拆掉了巷子里的几栋老公馆 , 盖了两栋四层居民楼 。
居民楼修建好后 , 我买下了底层朝南的一套房 , 七十几平米 , 有独立的洗手间、厨房 , 以及两个小房间 。 相比老旧的公馆 , 新房住起来更方便 。 母亲很高兴 , 八十多岁的她在家里种起了花 , 一百多盆 , 绿藤爬满了四层楼的墙壁 。
我在“倒脱靴”生活了三十多年 , 这里的一草一木 , 一砖一瓦 , 我都很熟悉 , 这里留有我的少年时光、青春往事 。
1995年调至《书屋》以后 , 我结识了锺叔河先生 。 后来又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 与他成了忘年交 。 他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 尤其因为都有在底层生活、工作过多年经历 , 彼此在很多方面也有共同的领悟和感受 。 我协助他编了多本与他有关的书籍 , 也有幸成为十卷本《锺叔河集》的特邀编辑 。
本文图片
锺叔河先生为《倒脱靴故事》题记 。
退休以后 , 我经常跟朋友聊天、喝酒 , 拍照 , 也打打牌 。 但我技术不好 , 且不计较输赢 。 有牌友看我技术差 , 开玩笑说:“王老师 , 你这样的牌技 , 怎么能进入社会呢?”我只能自我解嘲:“我根本没打算到社会上去玩牌 , 只跟你们几个人玩玩而已 。 ”
有人羨慕我过得放松、自在 。 其实我不过是习惯在黄连树下弹琴 , 苦中作乐罢了 。
《倒脱靴故事》出版后 , 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 。 几个月前 , 两个小姑娘联系到我 , 说看了我的书 , 很喜欢 。 想租用我“倒脱靴”的那套房子做艺术工作室 , 还打算做个铭牌 , 就叫“倒脱靴10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姚笑梅|“作家新干线·散文”姚笑梅|住进月亮里的思念
- 潘向黎|暌违12年后鲁奖作家潘向黎推出新作《上海爱情浮世绘》洞悉世情
- 作家的包袱,扔了会怎样
- 作家佑子黄幼中《弟弟的麦田》散文诗集《木棉花开》第74篇
- 品读 | 有质量的日子
- 专访“熊猫作家”蒋林:要写出中国自己的“功夫熊猫”故事
- 范振彪:故乡月明|中原作家
- 李冬丽:明月与我长怀念|中原作家
- 作家蒙田这样说过:“美满的婚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 有时候,真的会感觉结错婚,比一辈子不结婚更可怕
- 一切都会重生|青年作家金鸿新书《一切都会重生》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