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 , 在改造“倒脱靴”的旧屋时 , 工人用锤子把王平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旧木柜敲碎了 。 那些碎木屑遂连同着往昔岁月 , 灰飞烟灭 。
庆幸的是 , 他此前还是打捞出了一些往事 , 并写出了一本书 。
2021年底 , 王平的作品《倒脱靴故事》出版 , 它记录了长沙的一条老街巷“倒脱靴”的市井百态和历史变迁 。 豆瓣上 , 这本书的评分曾达到9.1 。 有网友留言 , 书中“亲切的方言 , 熟悉的地名 , 消逝的老街巷”让他们看见了父辈们的长沙老城 , “那些鲜活的记忆” 。
本文图片
《倒脱靴故事》书封
而对于王平来说 , 倒脱靴里有他的半辈子 。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他 , 四五岁就跟着父母搬进“倒脱靴” , 期间“只上过小学和大学”——在动荡中他的学业中断 , 成了一名街道工厂工人 , 十八年间 , 整天跟车床、钳桌、扳手、起子打交道 。
从倒脱靴出发 , 他后来通过写作 , 离开了街道工厂 , 成为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 , 《书屋》杂志的创始人之一 , 把历史记录在纸上 。
【王平|作家王平:哭歌相隐,苦中作乐】如今 , 退休了的王平 , 在倒脱靴仍有一套小房子 。 老街巷里的旧公馆在20年前拆迁了 , 原地重盖了四层居民楼 , 王平买下了其中一户 , 给母亲住 。
“梦留老巷 , 雕刻时光 , 杂拌文史 , 兼备雅俗 。 看似闲坐十八扯 , 却是哭歌相隐的一册清明上河图 。 ”作家韩少功推荐这本书时说 。 而王平总觉得恍惚 , 那些房东、长辈、友人的欢笑与悲伤 , 他们的遭际与命运 , 他已经分不清是真实还是想象 , 也许交织在了一起 。
2011年 , 王平退休后 , 除了看书、写作 , 还喜欢跟人聊天、喝酒、摄影……有人羡慕他快活、自在 。 他回应说 , 人生哪有真正的自在与轻松?我不过是习惯在黄连树下弹琴 , 苦中作乐罢了 。
【以下是王平的讲述】
“倒脱靴”10号与祖父
我四五岁时 , 父母带着我们一家人搬进了“倒脱靴”10号公馆 。
这条古老街巷离南门口不远 , 闹中取静 。 地名古怪 , 虽有所谓传说 , 但毕竟荒谬 。
巷子的建筑比周边街巷的好一点 , 公馆居多 , 有来历的人家也不少 。 10号公馆是一栋红砖房子 , 坐北朝南 , 院子里有一颗玉兰树 , 每到春天 , 白色的玉兰花落满台阶 。
本文图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 王平摄于倒脱靴十号老屋的晒楼上 , 背景为玉兰花树 。
但因为经济困难 , 我们一家七口人 , 只租了“倒脱靴”10号的一间卧室和一个厨房 。 卧室很大 , 约二十几平米 , 棕色的地板 , 白色墙壁 , 窗户开阔 , 天花板中间还有浮雕 。 家里人口多 , 虽然摆了两张床 , 每睌睡觉还要搭临时铺 。
小的时候 , 母亲常让我折几朵花苞 , 插在家里一只通体深褐、貌似黑陶的短颈圆肚花瓶内 。 不到半天 , 硕大如饭碗的花便洁白地盛开了 , 满屋子的幽香 。
而那只花瓶 , 还是祖父从日本留学时带回来的 。
祖父叫王时泽 , 1882年出生 , 晚年跟我们一起住在“倒脱靴”10号公馆 。 那时候 , 我还很小 , 记忆中 , 不时有人来家里拜访祖父 , 像黄兴的儿子 , 以及湖南文史馆任职的毛居青等 。
在我们家族里 , 祖父算得上是一个“名人” 。 他1902年秋考入善化学堂(善化县于1912年并入长沙) , 后因言论偏激 , 于第二年冬被校方除名 。 1904年春天 , 祖父赴日本留学 , 彼时尚还未满十八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姚笑梅|“作家新干线·散文”姚笑梅|住进月亮里的思念
- 潘向黎|暌违12年后鲁奖作家潘向黎推出新作《上海爱情浮世绘》洞悉世情
- 作家的包袱,扔了会怎样
- 作家佑子黄幼中《弟弟的麦田》散文诗集《木棉花开》第74篇
- 品读 | 有质量的日子
- 专访“熊猫作家”蒋林:要写出中国自己的“功夫熊猫”故事
- 范振彪:故乡月明|中原作家
- 李冬丽:明月与我长怀念|中原作家
- 作家蒙田这样说过:“美满的婚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 有时候,真的会感觉结错婚,比一辈子不结婚更可怕
- 一切都会重生|青年作家金鸿新书《一切都会重生》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