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金庸逝世三周年,为什么人人对他念念不忘?真相远不是小说般简单( 三 )


金庸 金庸逝世三周年,为什么人人对他念念不忘?真相远不是小说般简单
文章图片
路见不平一声吼,哪管狂风和骤雨 。
这时的金庸,虽一身正气,却始终像个少年游侠 。
随着阅历的增加,他愈发成熟,信仰也愈发清晰坚定 。
金庸 金庸逝世三周年,为什么人人对他念念不忘?真相远不是小说般简单
文章图片
侠之大者,初心不改
1946年11月,金庸成为《东南日报》的一员,主要负责翻译国际广播里的新闻 。
那时的《东南日报》设备简陋,新闻稿只能在线收听,即时翻译 。
金庸 金庸逝世三周年,为什么人人对他念念不忘?真相远不是小说般简单
文章图片
许多人都对这份工作望而生畏,但金庸却完成得很好 。
一起供职《东南日报》的同事于兆文曾说:“国外人英语说得很快,而且由于没有录音设备,所有新闻只能听一遍,查良镛却能将所有内容逐字逐句翻译出来,实在厉害!”
按照这种节奏,只要金庸肯,那么他必然能在《东南日报》站稳脚跟 。
可是,仅仅一年,金庸便离开了《东南日报》 。
他发现,《东南日报》政治倾向很明显,没有秉持报纸人“说真话,记真事”的原则,一味维护腐败保守的国民党,让他倍感疏离 。
不过,他很快找到了和自己合拍的报纸——《大公报》 。
1947年10月,《大公报》上海馆公开招聘3名翻译,金庸从2000人中脱颖而出,仅用64分钟就完成了所有考题,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大公报》录取 。
金庸 金庸逝世三周年,为什么人人对他念念不忘?真相远不是小说般简单
文章图片
“我刚进《大公报》时,它是很正派的、不讲假话的、真正属于知识分子的报纸 。”
《大公报》文人论政的传统,与金庸的信仰不谋而合 。很快他便立志在这里扎根发芽,挥洒青春 。
为此,1948年,当报社准备远赴香港开展新的分部时,即使离乡背井,金庸也应允了 。
但金庸没想到,有一天《大公报》竟也会开始盲目站队 。
1957年夏天,一股左派狂潮席卷大陆,“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的号召下,民众大练钢铁,不顾实际情况,呼喊不切实际的口号 。
时代洪流下,一直铮铮铁骨的《大公报》居然变了质,刊登一些假、大、空的内容 。
“一亩地可以产四五万斤粮食,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为此,金庸还特地跑到广东确认过,结果只让自己更加失望 。
于是,他不顾报社挽留,愤然离职并创办《明报》,为百姓发声 。
金庸 金庸逝世三周年,为什么人人对他念念不忘?真相远不是小说般简单
文章图片
而金庸,凭借在《明报》上连载《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多部武侠小说,成为香港鼎鼎大名的武侠大师,也在报业崭露头角 。
这时的他,完全可以效仿其他报纸,来维持生活的平静 。
然而写了无数英雄的金庸,又怎能在民众最孤苦无助时沉默不语,这不是让笔下英雄耻笑吗?
于是,1962年5月开始,《明报》开始派出所有采访人员深入饥民一线,将饥民的生存现状呈现给香港民众,并呼吁当局为来港饥民提供援助 。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观察到的事实,重现在各位面前 。我们亟盼香港当局派人救援!”
金庸的仗义执言,深深刺痛了一些人的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