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讯 杨晓东: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开启医院智慧物流新时代( 二 )


一方面 , 针对一些特别的急症患者 , 使用这套装置 , 可以让心脏得到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 。 另一方面 , 还可以给那些心功能完全衰竭的儿童提供一个延长等待的机会 , 为后续的心脏移植争取更多的时间 。
但直到现在 , 这套在国外已经运行了非常成熟的系统 , 在国内至今尚未完全在临床上获准使用 , 这其中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原因 , 包括医疗技术和维护团队人员素质方面的差距 。 中国人一直是“勤奋”的代名词 , 拥有吃苦耐劳 , 敢于知难而上、不怕困难的精神 , 一旦敢于勇攀高峰 , 奋起直追的话 , 科技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 但这种“快”只能说明 , 我们在逐步缩小这种差距 , 而不是说没有差距 , 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认识 。
信息化为智慧物流搭建了平台
近年来 , 上海市儿童医院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一直走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前列 ,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建成上海市首家儿童互联网医院 , 成为中国首家通过HIMSS7级认证的儿童医院 , 2020年荣获首届上海医院管理创新奖一等奖 , 并获得2020年全国医院物联网大会十大优秀应用案例奖及2021健康中国行动示范创新挑战赛V领冠奖 。 上海市儿童医院俨然已成为了智慧医院建设的标杆 。
杨晓东表示 , 儿童医院的智慧医院建设得益于医院完善的信息化系统这样一个基础 , 因为如果没有信息化作为载体 , 智慧医院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
智慧物流是建设智慧医院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概念不断地被引入 , 上海市儿童医院也一直在做智慧物流方面的探索 。
众所周知 , 中国的每家医院都有数量不等的物业外包员工 , 他们主要承担运送、陪检等最为基础的第三方服务工作 , 抛开流动性大、人员素质不高等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 单就运送方面的效率和安全性来讲 , 其工作模式也存在很大问题 。
人是主观的 , 难免会受到情绪、固有习惯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 从医疗安全全流程闭环管理的角度来讲 , 人参与的环节越多、运送的物品越多、越复杂 , 安全性和效率就越低 。 举例来说 , 运送员在将药品从静配中心送往护士站的途中 , 会经过走廊、电梯、通道等不确定性区域 , 而对整个运送流程我们却很难做到全流程的监管与考核 。 这中间 , 但凡在任一个关节出点小纰漏 , 都将会给医院物流管理和医疗安全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 这个时候 , 以智能物流机器人替代人工运送来解决物流运送闭环管理的问题就被提上了日程 。 当时医院在向市科委进行重大研发应用项目申报时 , 目的就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让这个项目落地 , 要对医院的运维管理产生实际的效益 。
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留学期间 , 我就接触过气动物流系统 , 当时觉得非常新奇 , 这套系统可以“瞬间”将标本和检验报告传送到检验中心和病房 , 无需运送员跑来跑去 , 效率很高 。 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设备 , 但随着国内科技技术和理念的更新 , 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气动物流传输系统、轨道小车传输系统、垂直井物流传输系统等机械物流系统 , 可以选择的面也非常广 。
这些机械化物流系统虽然有其优势 , 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 首先 , 它的建设成本很高;其次 , 必须在新医院建筑规划时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 而对于已建成的医院 , 铺设机械物流系统将是“伤筋动骨”的改造 。 而且 , 几公斤到几十公斤的载重量并不能完全满足医院物资运输的需求 。 以“高投入、长建设周期、低载重量”的牺牲 , 来替代人工运送模式 , 显得性价比不高 。 而医院物流机器人的出现 , 不仅是“帮忙干重活”的工具 , 也意味着智慧物流建设多了一项选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