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的由来,“狗不理包子”名字的由来?( 三 )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狗不理包子”名字的由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天津“狗不理”包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出生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 。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其乳名“狗子” , 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 。
高贵友14岁时,到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 。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 , 生意十分兴隆 。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 , 不理人” 。久而久之 , 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 
狗不理包子铺老牌匾 
高贵友初创“德聚号”小吃铺时,用鲜猪肉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调拌成包子馅料 。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 。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
1916年(民国五年),高贵友病故,其子高金铭继承产业,转年在南市东大街立了分号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把侯家后老号迁址到北大关桥口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将老号、分号合并,迁址到天祥商场后门(今辽宁路),设立新号“德聚号”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高金铭之子高焕文继承产业,经营至1952年歇业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天津市将狗不理包子收归国有并将店铺迁和平区山东路,后又在南市食品街设立了分店 。2001年,“狗不理”总店扩建 。
随着“狗不理”的发展,所经营的品种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逐渐形成6大类、98个品种的包子 。技师们精心研制出以鸡、鸭、鱼、肉、海鲜及应时蔬菜、野菜、菌类为原料,采用蒸、煮、烤、烙等多种烹调技法做出了“金针包”、“龙凤包”、“鸳鸯包”、“香芹包”、“什锦包”、“大虾韭菜包”等 。
对于狗不理包子这个名字的由来,民间有两种说法 。
第一种说法 。当时,在天津郊区有一户农家,四十岁喜得贵子,为求平安取名叫“狗子” 。狗子长到十四岁时,来到天津学手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由于狗子心灵手巧,勤奋好学,练就了一手好活儿 。其后,狗子不甘心寄人篱下,便自己摆起了包子摊儿 。他发明了水馅、半发面的工艺,做出的民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包子外表如同一朵绽放的白菊花,色、香、味、形独具特色,吸引了十里百里的人们都前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生意顾不上说话,人们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就这样天长日久,人们就叫他狗不理了 。
第二种说法 。一个十四岁的叫高贵有的孩子,从武清县杨村老家来到天津 , 当了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 。这家铺子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 , 主顾大都是往来运河码头的船工、纤夫、小商贩 。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 , 因为他幼年性格很强,父母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 。他人小心灵,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 。他十六、七岁时,利用所积攒的钱,在附近开起了包子铺 , 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 , 久而久之,就把他经营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