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曹禺之女万方:父亲的心时刻向往自由( 二 )


在《雷雨·后》中 , 年老的周朴园每个月都会去看望这两个曾经在他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女人 , 这就是一种自我和解与自我救赎 。 侍萍能够活下来 , 还能和周朴园、繁漪相处交流 , 实际上也是一种救赎 。 这个人物就像大地一样 , 经受一切、包容一切 , 人生的所有苦难她都能接得住 。 更重要的是 , 接住了之后 , 她还能对他人抱有一种怜悯 , 她会想 , 众生皆苦 。 侍萍的生命看似平淡 , 实际是非常有力量的 。 而繁漪一如既往 , 非常的决绝 , 所以最终我让她离开这个世界 , 获得另一种解脱 。
上观新闻:濮存昕导演的新版《雷雨》也已经与观众见面了 , 而且就在落成不久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演出 。 您去看了吗?
万方:看了 。 我感觉这部戏中最打动我的一个点 , 是“死去的爱” 。 周朴园和侍萍这两个经历了伤害与被伤害、爱与被爱的人物 , 在命运的残酷安排下又见面了 。 时过境迁 , 两个人要怎么面对对方?死去的爱情 , 会呈现出什么样貌?这是令我比较触动的 。
上观新闻:濮存昕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 , 他这版《雷雨》的情感基调是“走出雷雨 , 走向光明” , 这与《雷雨·后》的处理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万方:我想还是不太一样的 。 《雷雨·后》不是走向光明 , 更多的还是救赎与怜悯 , 既是对自己的 , 也是对他人的 。 如果说还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情感 , 那便是无奈吧 。 一个人走到最后 , 还能怎么样呢?
曹禺|曹禺之女万方:父亲的心时刻向往自由
本文图片
《雷雨·后》剧照受访者供图
上观新闻:曹禺先生在80多年前创造的这些人物 , 至今仍在被不断地品读、挖掘 。 但现在有一种现象 , 即部分观众会很快地给人物贴上标签 , 比方说一看到周萍爱上两个女人就说他是“渣男”“海王” 。 这是您不愿意看到的吧?
万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 很多信息都浮于表面 。 但我们在真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 , 又是很复杂、很丰富的 , 符号化的认知无法将我们引向更深处 。 人的一生只有这么长 , 你是愿意让自己的生命体验更丰富呢 , 还是愿意让其变得更简单、单薄呢?也许人和人的追求不完全一样 , 但我觉得还是要拥抱那些细微的感受 , 更深刻地理解人性 。
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的追求 , 已经成为他的本能
【曹禺|曹禺之女万方:父亲的心时刻向往自由】曹禺有4个女儿 , 三女儿万方是公认的最像他的那一个 。
他们都有极为细腻的情感 , 还有强烈的对生活的敏感 。 他们都选择了书写 , 在文字的世界里寄托自己的情感 , 追寻生命的自由 。
父亲走后 , 万方总是在不经意间回想起两人曾经的交谈 , 想起父亲对她说过的话 。 他们会分享喜欢的音乐给对方听 , 会交流彼此新看的戏、新读的书 。 “我的任何感受 , 不管美的、丑的 , 或是多么不合规范的 , 他都能够理解 。 ”
万方说:“我越来越觉得 , 在这个世界上能和我心心相通的人 , 就是他 。 ”
上观新闻:您出生于1952年 , 16岁去东北插队 , 在那之前 , 一家人都生活在北京铁狮子胡同3号院(现张自忠路5号) 。 小时候对父亲有什么印象?
万方:记忆中有这样的画面:我和同学们在院子里跳皮筋 , 一头拴在海棠树上 , 另一头拴在家里廊子的杆子上 。 我们跳啊跳 , 一扭头就可以透过书房开着的窗户看到我爸爸坐在那儿写作 。 那时候是夏天 , 特别热 , 当时又没有空调和风扇 , 他就在房间里摆一个大盆 , 里面放着冰块 , 这样来解暑降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